导航菜单

(安徽省)东至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2022-2030年)

  合理规划地表水和地下水综合开发。农村农田灌溉关键用的是地下水资源,也就是地下水灌溉模式,地下水有着非常丰富的资源储量,平时降水、水渠渗漏、生活排水等均能够对其构成补给,堪称资源调整的“水库”“洗头膏”。在农田灌溉过程中试着把地表水和地下水统筹调度,要有相当的技术作为重要支撑,经过科学的测算获得两种水资源开采利用量,尽量实现均衡有度。要明晰地下水范围和分布,严格设计开采强度,保证划定的地下水开采区域内地下水补给持续,同时大于直接开发的地下水量。

  强化农田节水灌溉监管。稳定促进农田节水灌溉工程可持续发展,需要构建对应的监督管理体系,首先可以确保工程推广落实下去其次可根据实际情况,展开农田节水灌溉规划。为了确保节水灌溉建设质量,施工工作人员、管理工作人员应结合起来,通过集体管理的模式,积极参加到施工建设中去,确保建设成效。构建专业的管理队伍,将责任贯彻落实,安排专职人员承担起灌溉管理工作,防止发生无人管理或故障问题产生后问题无法解决的状况。要加强节水灌溉工程管理,在关注建设的过程中关注管理,不定期排查设备,对有问题的需要立即维修调整,确保设备顺利运行。

  提升灌溉管理效率。要提高农田灌溉节水效率,应积极加强农田灌溉用水管理作业。管理人员需要进一步意识到农田灌溉的重要性,从而树立起良好的管理理念。要持续加快创建及完善农田灌溉节约用水的机制,精准计算农田灌溉区域需要多少水量,借此严格控制好农田用水情况,防止水资源浪费。要注重维修与检查当前的水利工程等,发现且处理好工程中的不足,保证其处在安全使用的状态中,让其蓄水与灌溉等作用能够获得贯彻落实与全面发挥,以满足每一个时期的农作物灌溉需求。要根据东至县实际情况,制定出合适的方法,全方位分析区域季节蓄水量和作物生长特征,借此创新农业生产方式。要强化抗涝建设,例如区域中农田规模大,需要严格设置排水渠,目的是提高农田抗涝能力,不定期检测土壤酸碱度,为农作物健康生长奠定基础。

  (5)实行最严格的土地节约集约制度

  实施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和减量化管理,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激励和约束机制,调整结构,盘活存量,合理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确保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稳定保持在4.5%以上。健全和落实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强化耕地数量和质量一体化考核,实现数量管控、质量管理目标。加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严格落实“占优补优”要求,实现全县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粮食产能不降低。加快存量土地“二次开发”,加强项目用地的跟踪巡查和监管,提高土地开发强度和质量,提高土地资源节约利用水平。

  5.2.2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

  (1)持续深化河(湖)林长制

  推深做实河(湖)长制,完善“一河一策”“一湖一策”。开展涉河涉湖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大排查大整治和“清江清河清湖”行动,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建设。强化河湖目标管理,整治河湖突出问题,推进“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持续开展“重拳治砂”行动,巩固非法采砂整治成果。以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为统领,高质量推进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创新体制机制。在林权改革全面完成的基础上,创新绿水青山转换金山银山的体制机制,构建绿水青山的产权、维护、交易和规则制度。严格履行林长职责,健全完善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理顺管理体制,构建上下贯通联动的管理体系。依据《关于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完善 “五个一”服务平台建设。持续开展林长制“三化”建设,全面实现管理“网格化”“信息化”以及“制度化”体系。推动林业金融创新,进一步规范林权收储担保,完善市场化林权收储担保机制,扩大林权收储担保业务量,鼓励银行结合乡村振兴开发林业信贷新产品。拓宽森林保险范围,保障广大林农权益。

  (2)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与多元补偿机制

  坚持“谁保护、谁受益”,“谁贡献大、谁得益多”的原则,深入贯彻国家、省有关生态补偿办法,积极推广新安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试点经验,深入推进空气、森林、湿地、耕地等重点领域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域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推动公益林、湿地、耕地、环境空气质量等生态补偿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力争补偿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补偿额度与生态保护绩效相挂钩。加快实现由单一财政资金补偿向市场化、多元化补偿转变。认真组织实施《池州市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实施方案》,制定实施东至县空气

  质量、水环境质量生态补偿实施方案,完善森林、湿地和耕地保护补偿制度,实现空气、森林、湿地、水流、耕地等重点领域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域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明晰各相关单位权责,保障生态补偿资金的正确与高效实用。完善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生态补偿稳定投入机制,完善生态补偿考核评价制度。

  完善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市场化交易。依托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绿色产业,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与多元补偿机制。结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因地制宜开发优质生态产品,积极培育壮大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生态旅游、文化教育、健康养老等产业,加快“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

  5.2.3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1)优化生态文明党政实绩考核制度

  适当优化和调整当前东至县目标管理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不断完善体现生态文明要求和实绩的考核指标体系与考核办法,重点考核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体制改革、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能源节约和绿色发展等方面情况。根据各镇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差异化的生态文明绩效考核机制,大幅提高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指标权重,重点突出生态环境、特色发展。同时探索试点将考核结果作为区域资金投入、项目审批和政策扶持的参考依据,用考核奖惩机制激励引导生态环保建设工作开展,考核结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及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内容。

  (2)严格执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

  健全东至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完善多部门单位共同参与、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建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整改督查机制和协作配合机制。加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队伍建设,着力培育一批具备环境领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审计人才。探索建立专家库,组成由水质监测、森林测绘、环境保护等领域专业人才支持的咨询团队,实施专家咨询制度,聘请具备法律、环境工程等专业背景的技术专家共同参与审计工作。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评价结果作为领导干部考核、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

  (3)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9558.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