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浙江省)义乌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十四五”规划

  ——长三角金南翼的世界之窗。全面融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主动对接上海大都市圈,加快金义都市区建设,形成300万人口都市框架,彰显义乌人文精神、潮流时尚气质的国际化商贸城市新形象基本确立,高端资源要素集聚能力显著提高,建成“外商云集、智慧未来、花园宜居”之城。到2025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取得实质突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6%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超过44.5%,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3.8%,跨区域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水平明显提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率先突破10万元。

  到2035年,义乌四大长三角金字招牌进一步擦亮,与国际市场的要素链接、商贸链接、规则链接能力进一步提升,成为彰显我省开放优势、扩大长三角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载体。

  三、坚持协同创新、分工合作,推动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打造长三角特色产业智造基地

  瞄准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积极引育国际和长三角优势创新资源,提升跨区域产业链、创新链和制造业、服务业“双融合”水平,发挥比较优势垂直融入长三角上下游产业链,数字赋能产业整体迈向价值链中高端,着力构建三大世界级新智造产业基地。

  (一)联合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

  联动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义乌节点。加强金义科创廊道和浙中科创大走廊建设,支持全球光伏联合创新中心打造国家级光伏研发平台。精心打造G60科创走廊义乌双江湖科教合作基地,集聚建设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义乌智能技术研究院等大院名校科研院所,推动与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国家科学中心以及之江实验室、浙江大学、华东大学、中国计量大学等共建一批科创平台和创新联盟,建立高校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产学研用一体化等机制,围绕主导产业链落地一批产学研项目。依托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创新中心、腾讯长三角人工智能超算中心等功能,共享算力、数据、研发等服务。推动吉利汽车、东方日升等龙头大企在义设立研究院,鼓励华灿光电、瑞丰光电、木林森等加入G60科创走廊产业联盟。

  精心绘制“义乌版”长三角科创地图。加速杭州城西、上海张江、合肥等地义乌“创新中心”建设,与上海、苏州等重点城市以及上海松江、杭州下沙、南京江北新区等园区合作打造一批“科创飞地”,积极融入长三角G60金华(上海)科创中心,打通“研发-孵化-产业化-品牌化”链条,形成“研发在飞地、孵化在义乌”“孵化在飞地、产业化在义乌”“产业化在飞地、市场在义乌”协同创新模式,联合成立创新投资基金,把“创新中心”“科创飞地”打造为义乌企业链接高端创新资源和人才的总枢纽、全面融入长三角的桥头堡。

  积极打造长三角国际创新义乌枢纽。搭建长三角国际技术转移平台,依托义乌海外市场交易网络深入链接全球创新资源和市场,争取在义乌布局建设一批全球技术转化标志性工程,探索“国际贸易+科技合作”联动发展,加速与世界级创业团队、资本、技术双向流动。支持企业主体“走出去”布局海外创新平台,鼓励高校院所、科技企业建立海外研发机构、离岸实验室和技术合作平台等,率先构建国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加强与“一带一路”重点国家开展科技文化交流、知识产权保护、科技资源导入、创新成果转化等系列活动。

  (二)迈入“义乌智造”高质量跑道

  全面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体系。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引领打造信息光电、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小商品细分领域制造三大世界级新智造产业基地,壮大智能显示材料、半导体、芯片传感器及智能终端、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建设世界光明之都争当长三角光伏产业跨区域“链长”,提升智能显示材料“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打造国家光伏产品智造基地,争创长三角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培育绿色动力小镇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动力生产基地,链入杭甬台大湾区汽车制造集群和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联盟。数字赋能打造世界级小商品产业集群,实施新一轮“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全链条数字化改造针织服装等优势行业,打造化妆品、针织服装等若干细分行业全球主产地,融入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平台集群。到202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超2300亿元、年均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形成10条以上智能升级产业链、10家以上未来工厂。

  大力实施长三角产业链精准招商。紧盯长三角产业链龙头、成长型科技企业,按照“一链一图一队伍”开展“链长制”精准招商,灵活运用基金招商、以商招商等多重方式,重点引进智能显示、光电元器件、芯片传感器封装测试、消费电子芯片、生物制药,以及汽车发动机、变速器、动力电池、车联网和整车等建链补链项目,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对口产业转移。积极链入沪苏跨国公司国际营销和采购体系,吸引长三角先进管理平台和招商资源入驻义乌经开区、工业园区、自贸试验区等,鼓励企业参与长三角各类交易会、博览会。积极招引沪苏皖义乌籍企业家加入义乌行业协会、商会等,常态化举办联谊座谈,激发更多义乌乡贤回义投资热情、打通合作渠道。

  培育群星璀璨的民营企业梯队。深入实施“凤凰行动”“雏鹰行动”,对标上海、杭州、苏州等地创新产业政策,围绕保税、进口贸易、跨境电商、航空物流、视频直播等重点制定“一业一策”专项支持政策,培育一批本土跨国企业,力争新增上市企业10家以上,打造具有原始创新能力、产业链供应链引领能力的全球领航企业。积极培育一批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隐形冠军”“瞪羚”“独角兽”企业,滚动实施小微企业成长计划。支持企业在服务协同、要素共享、市场一体等方面建立跨区域联盟,积极参加长三角企业家联盟和产业链联盟,主动承担“长三角民营经济跨区域协同发展联盟”政策协同试点。

  (三)打造跨区域产业创新融合朋友圈

  探索跨区域产业园合作共建。加快浙江中欧(义乌)产业园创建国家级产业合作园,借鉴苏州工业园经验提升义乌境外并购回归产业园建设水平,积极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义设立国别合作园、总部经济区,重点在杜伊斯堡站、捷克站等地布局建设境外园区。鼓励义乌经开区、工业园区与上海临港、昆山开发区、产业链上下游沪苏皖园区等合作,积极推动项目合作、委托招商、省际产业合作园等共建模式,实现精细化分工协作,探索跨区域产业转移利益共享机制。

  实现跨区域“两链”精准对接。打通产业链、创新链跨区域融合堵点,创新借智引才、借梯登高路径。依托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浙江科技大脑等载体及创新券机制,帮助义乌中小企业对接长三角优质科技服务机构,面向长三角开展“揭榜挂帅”攻克“卡脖子”“国产替代”技术难题。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长三角协作平台建设,提升双江湖标准小镇影响力,构建科技创新和标准研制协同发展机制,打造小商品创新策源地。全面融入长三角知识产权保护协作体系,一体化提供许可转让、质押融资、侵权鉴定等服务,建成全国知识产权保护试点示范区。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形成科技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上市”培育体系,鼓励设立科技成果转化等引导资金,探索跨区域创新收益共享。到2025年,全市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60%。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9115.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