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浙江省)义乌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十四五”规划

  打造海外数字物流网络。重点发展环球义达数字物流市场,构建贸易、物流、监管、金融多跨协同的一体化数字物流平台,力争上线“环球义达”专线300条,打造供应链产业园。布局集海外仓、分拨、配送、保税、关务、供应链管理等于一体的智能化仓储物流园,以“自建+加盟”等模式建成以杜伊斯堡枢纽站为核心的中欧(义新欧)班列沿线数字海外仓体系,探索建设“一带一路”海外物流联盟。力争实现全球72小时速达。

  六、坚持数字变革、体制相融,营造一体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提升参与全球竞争的高端要素集聚能力

  全面落实数字化改革要求,按照拆墙、开放、融合的要求破除一体化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有重点、分阶段提高与长三角优势地区的政策制定统一性、规则一致性和执行协同性,显著提升区域竞争力。

  (一)打造包容有序的一体化改革平台

  共建长三角城市大脑集群。推进义乌城市大脑顶层设计,推动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实现全要素实时感知、自主决策、自动流转的系统化闭环管理,提升城市风险问题的综合监测、快速响应、联情联动,打造“一网统管”的韧性城市。夯实一体化数字底座,推进全生命周期数据治理,建立统一开放的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能源、环境容量等要素市场。积极打造一批工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平台,推动关键小事智能速办、社会治理风险研判、未来社区(乡村)、未来工厂、金融大脑等典型场景应用,促进生产和生活性服务融合化、智能化、无人化。

  对标打造一流数智营商环境。积极参照上海、杭州、宁波、苏州、昆山、无锡等地的营商环境政策,对标世界银行和国际最高标准,以市场主体获得感为导向打造数智营商系统,推动业务流程革命性再造,形成“评价+改进+评价”的迭代升级闭环,大力提升惠企政策的精准供给,逐步打造趋同的政策体系和良好的营商生态。注重应用数字化技术推进招商、品牌、质量、标准、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积极融入长三角统一的公共服务、交通出行、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标准和协作机制,探索完善生产要素与市场评价相结合的数字化机制,提升中国义乌小商品指数影响力、发布义乌进口价格指数,建立集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为一体的义乌特色贸易投资数字监测体系,推动营商环境便利度稳居全国第一梯队、省评价保持第一。

  深度融入信用长三角生态系统。在生态环境、文化旅游、食品药品、产品质量等重点领域打造长三角信用协同监管应用场景,实施跨区域信用联合奖惩,统筹推进全国网络交易监测平台和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监管国家试点。探索创建信用经济试验区,政府、市场、社会共建集市场、税收、贸易监管和投融资机制于一体的数字变革新机制,串联多场景联动助推极简审批、财政资金补贴等改革先行事项和要素优化配置环节,防范进出口风险。探索推动义乌个人信用分在杭州、上海等长三角核心城市互认互通、共享守信福利,积极推进信用分在电商平台、金融机构以及数字化改革场景中开展应用。推动商城征信公司市场化改造,探索构建与小微企业融资相关联的信用评价机制。

  (二)锻造营商环境提升硬核支撑

  深化境内外投资便利化自由化改革。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投资贸易规则体系,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等功能性机构,发展全球采购中心、市场营销总部、分拨和结算中心等“贸易型”总部。推进投资“单一窗口”建设,以“一件事”理念搭建国际投资集成服务平台。推进外资商事登记便利化改革,赋予“外籍商友卡”外资准入功能,实行“一带一路”跨境商事登记,推行外资登记信用承诺改革。开设自贸区服务专区集成涉外服务功能,深化外商服务线上“最多跑一次”改革,提供“一站式”全流程优质服务。在自贸区实施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改革试点,打造极简审批。搭建对外投资“投、建、营”一体化信用风险保障平台。进一步拓宽国际优质资本和经验进入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园区建设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渠道。到2025年,全市引进国际性机构和组织10家以上,累计使用外资10亿美元。

  打造新兴贸易金融中心。借鉴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经验打造“一带一路”跨境人民币结算区域中心,推动金融机构接入上海票据交易所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转让服务平台,建立进口转口、离岸贸易、保税贸易、易货贸易等领域结算新规则,做大非洲、中东、东盟等境外人民币结算通道。深化本外币合一账户试点,加快稠州等5家银行试点落地并向全市银行铺开,积极拓展本外币合一账户各项联动应用,研究本外币合一账户与市场采购、跨境电商等业态集成的便利化叠加政策。争取第三批央行数字人民币试点,推动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落地。争取长三角地区金融改革支持政策和创新举措在义乌同等适用、推广应用。引导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积极开发集团贷款等适合大型城建项目的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和风险分担模式。推动辖内银行建立科技支行、“自贸区”支行等,鼓励本地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增资扩股择机上市。创新海外仓出口担保等涉外金融产品,完善采购商人才评价和外国人信用体系。到2025年,实现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超过1000亿元,持牌金融机构增加30家以上,新兴金融组织、金融专业服务等机构增加300家以上。

  建设资本市场“义乌板块”。加大企业上市政策激励,推动企业股改上市,加强物流、供应链贸易、跨境电商、本地商超、连锁经营销售、外贸企业等上市培育和服务,积极加入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联盟推动企业上市科创版,发挥“义创投”基金引导作用,统筹国资平台公司上市工作。整合本土和全国知名股权投资基金、政府引导基金、央企混改基金等外部力量,通过借壳、海外红筹、IPO、并购重组、定向增发等多种途径,实现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支持义乌地方融资平台、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通过地方政府债、城投债、企业债等债券市场融资。

  (三)共建跨区域人才蓄水池

  打造“义起创业”全国创业集聚中心。加快实施中国计量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在义学院建设,提升双江湖科教园区品质,深化“创业一件事”改革,优化“人才通”全生命周期创业就业赋能数字化应用,建设“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平台,高质量举办“留在义乌”创业活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企业家精神,实施新时代义乌工匠培育工程和“金蓝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扶持大学生创业1万人以上,每年新增首次来义大学生3万名以上。

  建立覆盖长三角的人才招引网络。与上海以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沿线人才中介机构合作,在沪杭设立人才飞地,深入实施“义乌英才”“商城精英”计划,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快引进国际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团队、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聚焦数字经济、金融、会展、物流、外贸等领域引进一批具有国际操作经验的高级人才,推动义乌籍人才智力回归,推广“星期天工程师”等柔性引才机制。主动融入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城市联盟试点合作,参与建设长三角一体化人才评价标准和互认制度,推进长三角人才驿站、人才绿卡、人才联评互认、人才联合培训等工程。到2025年,各类人才资源达到50万,其中数字经济人才超过30万。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9115.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