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资源要素约束趋紧对临港工业发展带来挑战。近年来宁波从规划、土地、财税等方面加大对区县市的统筹力度,资源要素向前湾新区等重大平台倾斜。“减增量、盘存量”成为我省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的用地导向,在工业新增用地指标收紧的情况下,存量低效用地改造盘活、低散乱行业整治成为“十四五”时期象山保障工业用地的主要手段。用地、用能、排污等方面的要素紧平衡将成为今后发展的新常态,对象山在趋紧的政策资源要素背景下推动临港工业向现代化海洋经济转型带来挑战。
3.区域发展竞争加剧对高质量发展带来挑战。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和宁波都市区建设为区域联动带来了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导致各县市区围绕优质资源、优质项目、创新要素等争夺更趋于白热化,区域发展面临着“标兵渐远、追兵日进”的紧迫形势。区域竞争是区位条件、产业基础、产业政策、营商环境、产城融合、城市品质等综合因素的比拼。象山县综合交通短板突出,城市能级相对较低,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对加快区域高质量发展带来挑战。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主动践行新发展理念,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以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提升工业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为目标,着力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增动能,坚持新兴产业引培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并重,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推动产业集群成链发展,加快构建以临港装备产业为核心,改造提升汽模配、纺织服装两大传统优势产业为重点,培育发展功能材料、绿色能源、海洋生物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的“123”百亿级产业集群,为“聚力一二五、奋力上台阶”提供强劲动力支撑,为象山县打造成为现代化滨海城市作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加强战略对接与增强区域协同相结合。坚持开放创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积极对接浙江“四大”建设和宁波都市区发展,牢牢把握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主体区建设机遇,实施更加主动的区域合作策略,大力提升国际国内链接水平,促进区域产业合作、创新协同、资源共享和开放联动。
提升优势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相结合。发挥传统优势产业规模优势,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智能技术在传统产业的应用,着力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促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升级,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根据功能定位和制造业基础,聚焦产业链延伸、产业基础高端化、产业链现代化,打造若干条标志性产业链。把握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培育壮大具有增长潜能和规模优势的接续性产业,创新完善新兴产业发展生态,增强发展新动能。
加快产业集聚与优化空间布局相结合。围绕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提升集群核心优势,打造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高标准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优化创新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布局,培植若干创新能力强、配套服务优、示范带动作用大的产业聚集平台。
(三)发展目标
紧扣“聚力一二五,奋力上台阶”目标要求,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力争工业经济在质量效益、创新融合、主体培育、产业结构调整、绿色制造等方面显著提升,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百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形成临港装备1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汽模配、纺织服装、功能材料、绿色能源、海洋生物等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实现“五年翻一番、挺进千百亿”的总体目标,打造全国工业强县。
质量效益取得新提升。制造业增加值稳步增长,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稳中有升,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接近全市平均水平,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50亿元,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达到150万元/亩,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8万元/人。
创新融合获得新突破。区域创新融合能力不断增强,企业创新强度快速提高、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有重大突破,发明专利数大幅增长,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2.6%,累计建设市级以上未来工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15个。
主体培育形成新优势。制造业百强企业实现突破,其中五十亿以上企业达到2家以上,累计培育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6家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0家以上,新增一批上市企业,上市公司融资规模快速增长。
产业结构迈出新步伐。工业投资保持两位数增长,“246”产业年均增速7%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成为引领象山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35%和5%。
绿色发展迈入新阶段。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部署要求,淘汰落后低效产能,能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稳步提升,碳排放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下降。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围绕重点行业打造20家以上绿色工厂。
表3-1:“十四五”时期象山县工业经济发展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2020年
基数 2025
目标 责任单位
质量
效益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29.3 35 县经信局
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 8.2 基本达到全市平均 县经信局
规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137.0 250 县经信局
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万元/亩) 82.6 150 县经信局
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19.8 28 县经信局
创新融合 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 2.15 2.6 县科技局
规上工业每百亿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件) 312 600 县市场
监管局
生产设备数控化率(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 55 60 县经信局
累计市级以上未来工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数量(个) 4 15 县经信局
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规模(亿元) — 160 县发改局
主体培育 制造业百强企业数量(家) 0 2 县经信局
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数量(家) 3 6 县经信局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 142 300 县科技局
制造业上市公司再融资规模(亿元) 40.86 60 县金融发展服务中心
结构
优化 工业投资年均增速(%) 19 10 县经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