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2 环石浦港湾产业带产业布局
序号 产业带 园区名称 四至范围 主导产业
1 环石浦港产业带 航天智慧科技城 航天智慧科技城 位于象保合作区内,象保合作区南至昌国盐场,北至东陈红岩景区,西至新桥高湾村、石浦镇鸡鸣村,东至东海涂部分围海区域 航天装备
军民融合
航天服务业
2 新浙台(象山石浦)经贸合作区 石浦科技园区 北至海塘、西至沿海南线、南至规划东西向道路、东至规划南北向道路,实际管辖面积约3.852平方公里。 功能材料
海洋电子信息
3 市海洋生物专业园 石浦镇西部(含门前塘) 海洋生物
4 高技术船舶基地 鹤浦镇北面 高技术船舶
五、主要任务
(一)增强动能,提升创新能力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按照现有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金”相结合的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推进创新载体平台建设,推动多主体参与的协同创新。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创新投入,支持骨干企业建设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创建市级以上制造业行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载体。推动领军企业面向长远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积极承担国家、省、市重点科技专项,促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对接融通,推进实施宁波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项目。加大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的扶持力度,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优质产品推广应用。
建设新型创业创新平台。加快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南方中心、中国电科院创新分中心、中化润沃膜技术中心等科技载体建设,实现国家级创新平台新突破。在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内建设双创基地、众创空间、创新服务综合体,推广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加快建设象山智造谷、创新中心,推进云朵数据小镇、国能置信、赛帆创业园等项目建设,做大做强软件园、37度湾、海创园、电子商务园、文化创意园(橙堡空间)等产业孵化平台,全力推动产业与平台对接融合。
专栏1:重大创新平台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宁波)南方中心。重点提供先进制造技术、智能制造技术、新型钎焊材料与技术、增材制造等技术服务。建设国际交流展示中心、中试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高端机床五轴加工中心、检验检测实验室等。
浙江理工大学象山针织研究院。重点提供针织面料及新产品研发、印染新工艺新技术研发、服装设计与研发等研究服务。
宁波工程学院象山研究院。重点提供综合性科技创新服务,专机、系统定制开发、生产线自动化改造等服务。
中国电科院创新分中心。重点研究领导驾驶舱系统、智慧安防系统、大数据平台、应急指挥系统、人工智能图像处理、三维GIS技术及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
中化膜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研究膜材料技术、膜工艺创新技术、膜与结晶工程技术、膜应用资源化综合利用等方向。
推进产业协同创新。建设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打造一批高端装备技术创新平台、先进制造技术服务平台、南方中心宁波孵化平台,共建汽模配检测检验公共服务平台、焊接实验室、智能制造实验室,推动检测检验等技术服务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面向汽模配、临港装备等重点行业,组建高能级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院、前沿技术研究中心等,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发,与金融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组成“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的创新生态循环系统。
开展区域创新合作。积极打造创新飞地和引进飞地人才,重点推进“研发总部在上海、宁波,二级研发和制造基地在象山”模式,积极承接沪甬先进制造业外溢,以工业三类用地优势吸引集聚一批具有先进工艺的表面处理、压铸项目。联动新材料科技城、鄞州投创中心、东钱湖院士之家、梅山国际物流产业集聚区,支持企业与宁波本地科研院所和创新平台合作,加快创新成果本地转移转化,通过共建战略性联盟和平台等形式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性创新体系。
(二)集约提效,推进全域治理
以集约为前提,以效益为导向,按照“大起底”“大整治”“大提升”的思路,推进制造业全域产业治理,提升对新兴产业、优质企业和高端人才的集聚能力与承接水平。
淘汰落后过剩产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淘汰落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深入实施“腾笼换鸟”整治提升计划,严格市场准入,强化安全、环保、能耗、土地等指标的约束作用,优化产业项目空间布局、总量,锁定产业、区块、项目、时间、责任主体,综合运用法律、标准、市场及政策扶持等手段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为新兴产业发展腾出土地和资源环境空间,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中高端发展、融合发展。按照“淘汰一批、整合一批、提升一批”的思路,重点对印染、铸造、小熔炼、食品加工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减排要求的落后技术和工艺设备,全面淘汰铸造企业铝壳中频炉、冲天炉,加快推进注塑机落后电机改造更新工作。积极化解过剩产能,重点推进船舶修造业整合提升和石浦港污染治理,规范船舶修造企业经营生产,鼓励船舶企业兼并重组,整合设立修船集散地。
整合提升工业园区。编制全县存量工业用地整体转型规划,设立园区转型升级产业基金,明确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园区清单,做好园区规划和规划环评,明确工业集聚区和园区主导产业,理顺园区开发管理体制机制,推动园区开发主体做优做强。开展老旧工业园区更新改造,实施园区路网、管网、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能级,加快园区品牌化运营、数字化改造、绿色化转型,推进临港装备产业园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快推进中化膜产业园建设。高质量建设小微企业园,结合“低散乱”整治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重点推进墙头镇、大徐镇、贤庠镇等乡镇工业园区、村级工业集聚点改造升级,推动大徐小微企业园、国能置信、浙东表面处理中心等一批小微企业园建设,加快万洋众创城落地,引进专业运营机构参与推进乡镇工业区转型升级,引导和推动优质企业入园发展,全力打造一批三星级以上园区,实现园区外无工业“低散乱”,小微企业园成为多种模式改造提升的精品样本。
深化工业土地改革和土地收储。研究制定《象山县工业用地出让全生命周期管理办法》,明确工业土地出让、土地管理、产业准入、开竣工管理、土地利用绩效评估等关键环节管理,在省市标准下合理制定全县新增项目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标准,全面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推进实施象山县“亩均论英雄”改革方案,建立企业综合评价数据库,积极实施工业企业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政策,加大对亩均效益评价首档A类企业正向激励,帮扶提升B档、C档企业,依法依规实施企业差别化用地、用能、排污以及创新要素、金融、税费等政策。建立健全低效用地收储回购机制,专项划定并动态发布政府主导土地收储区,出台低效工业项目评估处置办法,预备一批财政兜底回购收储资金,开展对县属企业、镇街属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闲置土地与老旧低效物业的专项收储工作,加大低效闲置土地处置力度,推动低效企业和僵尸企业出清。鼓励国有企业参与低效闲置厂房收购,收储一批因疫情导致停产倒闭的落后产能企业土地、厂房,集中成片联合开发专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