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江苏省)扬州市“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

  (2)持续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在实现城镇中低收入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基础上,加大对环卫、公交等基本公共服务行业住房困难职工的精准保障力度,解决新就业、外来务工人员和农业转移人口等新市民、青年人住房保障问题,切实发挥住房对各类人才的吸引集聚作用。持续攻坚推进棚户区危旧房改造,2022年底基本完成集中成片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切实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和住房条件,有效提升城市品质和群众幸福指数。“十四五”期末,结合我市老旧住宅小区实际,“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力争基本完成2005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镇老旧小区的改造任务,重点改造2000年底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十四五”时期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户数达到16万户。

  (3)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因地制宜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通过政府给予土地、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多主体投资、多渠道供给,缓解住房租赁市场结构性供给不足,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十四五”期间,通过政府投资建设、商品住房项目配建、园区配建等方式供应保障性租赁住房14万平方米、约2000套。

  4.完善便捷交通设施。

  (1)大力发展城乡公共交通。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快速公交为主体,常规公交为补充,微循环和旅游公交、公共自行车等为延伸的公交出行体系。调整优化常规公交线网,新建15 座公交场站,新建130公里以上公交专用道。推动智能电子站牌、城市公交充电场站建设。发展旅游专线、大站快车、社区接驳公交、高峰通勤班车、定制公交等特色公共交通服务,提供个性化、精准化、舒适化公交服务。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以双车道公路建设为主,优先建设与镇村公交配套的农村公路,加快县道达标。围绕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农村电商和物流发展等新的增长点,提高农村公路建设标准,扩大覆盖范围,由行政村、重点村向特色田园乡村、新增景区、农业产业园区、居民居住点等节点延伸,提升农村居民出行品质。到2025年,城乡公交一体化达标率达到80%。

  (2)构建便捷物流配送体系。提升城市配送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城市配送试点工作,打造5 个城市配送示范点,专业城市配送车辆总数超过100 辆。创新城市共同配送服务模式,在郊区规划建设共同配送中心,将城市配送需求按货物品种、服务类型、需求线路进行整合,探索运行城市共同配送货运班车,建立具有扬州特色的城市配送运营模式。拓展完善既有农村客运站场的物流服务功能,鼓励市到县和县到乡镇的客运班车代运邮件和快件,健全小件快运服务体系。积极发展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农村物流共同配送模式。支持货运物流企业、快递企业依托现有农村客货运站、邮政网点、快递网点、供销网点和农村专业合作社等资源,增设农村物流服务功能,开展农村物流服务。强化“农超对接”等新型合作模式,畅通农产品进城、快消品下乡、农资配送渠道。

  (八)健全退役军人服务体系

  夯实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基础,严格贯彻落实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有机构、有编制、有人员、有经费、有保障”的建设要求,建立健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推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提质增效。

  1.提升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水平。建强建优全市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网络,全面拓展职能,优化服务清单,实现“从有向优”转变。加快培育以专业社工为主体,以志愿者、义工为辅助的服务保障体系,积极开展优抚对象精神慰藉、生活照料等工作。探索安置地与居住地合作服务机制。加强军休服务管理机构、优抚医院、光荣院、军供站、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等服务机构建设。

  2.落实优抚对象各项优待政策。健全抚恤优待量化标准,落实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强优抚工作规范管理和优抚对象信息核查。全面落实“公共服务+优待”项目,推动社会力量深度参与优抚服务。加强精神抚慰,定期组织短期疗养、医疗巡诊等关爱功臣活动。

  3.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服务。推动退役军人教育培训改革创新,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加强教育培训管理,提升培训质效。建立部门联席和军地联动的工作机制,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就业平台建设,加强困难就业人员帮扶工作。加大创业政策优惠力度,动员社会力量提供创业支持,优化创业环境组建创业导师团、创业联盟,举办创业大赛,建设退役军人创业实训基地。退役军人安置率达到100%。

  (九)基本文体服务

  紧扣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美好生活需求,不断丰富各类服务消费产品,促进公共文体从保障型向高品质转变,构建高水平均衡化公共文体服务体系。

  1. 强化文化阵地建设。

  (1)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优化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在调整行政区划、重新规划村镇、新建和改造居民小区时,做好公共文化设施配套建设。加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的建设。完善扬州戏曲园、扬州运河大剧院、江都区新文化艺术中心、宝应县生态体育休闲公园、高邮市文体中心、广陵区公共文化中心的功能。以“高清村”“户户通”“村村响”为目标,推进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工程、高清互动电视建设和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全市高清互动电视普及率达到100%。推动城乡实体书店建设,落实好城镇新建社区商业和综合服务设施面积占社区总建筑面积比例不低于10%的要求,并合理规划,为实体书店预留经营场所。鼓励支持有条件的街道建设24小时城市书房或特色书店,到2025年,全市共建成100个以上24小时城市书房或特色书店。

  (2)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整合。统筹兼顾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图书阅读、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电影放映、收看高清互动电视等功能,优化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服务功能。高标准建设乡镇(街道)、建制村、自然村三级文化活动场所。在满足省定标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1+X”模式,推动基层电影固定放映点、高清互动电视收视室和乡镇数字影院建设,有条件的村(社区)应将农村电影放映固定点纳入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内容。

  (3)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继续做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免费开放工作,逐步推动科技馆、工人文化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以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免费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推动经营性文化设施、非遗传习场所和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场所等向公众提供免费或优惠的公益性文化服务。鼓励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各类具备开放条件的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或优惠开放。推进高校和社会公共文化资源的共享共用,促进高校图书资源向社会开放。鼓励、支持民办博物馆、纪念馆对社会免费开放。

  2.实施全民健身计划。

  (1)增加健身设施有效供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补齐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短板,加强城乡体育健身设施的均衡性。提升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服务水平,在公共体育场馆科学配置急救设备,优化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绩效管理,加大场馆向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开放的绩效考核力度。优先规划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多功能运动场、健身步道、小型足球场等健身设施,推进建设仪征1号公路,广陵环洲1号公路和生态科技新城环岛公路特色步道。加强学龄前儿童设备设施、适老化设备设施优化提升,推动新型健身路径建设。完善全民健身器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健身设施的管理维护机制。开展室外健身设施专项清理行动,出台扬州市公共体育器材规划建设和管护方法,在广陵试点设施管护纳入网格管理。到2025年,人均拥有公共体育设施面积达到3.3平方米。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778.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