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推进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提质扩容
(一)稳步推进幼有善育
1.加强普惠型托育服务资源供给。推进托育服务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建设发展。坚持多方参与,多措并举,着力构建普惠安全的托育服务体系。采取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大力发展社区托育服务;支持0-6岁儿童托幼托育服务一体化发展;鼓励机关、企事业、用人单位为职工提供福利性托育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托育机构,支持引导家庭托育点规范发展。建立健全婴幼儿托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服务技能人才。加强对托育机构监督管理,引导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规范服务和运营行为。
2.加强托育照护服务规范化建设。加快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专业化、规范化建设,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及设施建设相关规范和服务标准,健全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管理规范和配套支持政策,保障托育行业规范有序发展。制定存量房屋和设施改造提升为托育场所设施有关建设标准、指南和实施办法,推进公共场所母婴设施配置全覆盖。严格实行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和持证上岗制度,加强从业人员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贯通职前职后培养。到2025年,全市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从业人员持证率达80%以上。
3.推进智慧托育服务。建设托育信息管理平台,对接妇幼健康信息系统,信息化管理托育机构的申办过程、在线监控、综合监管、信息公开、诚信记录、人员信息以及业务数据等,建立智慧托育服务体系,提供智能化托育服务。推进“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一站服务”,简化托育机构设置审批流程,加强部门间信息沟通,推进监管事项优化整合,建立更加便捷的移送、查处、反馈机制。推动育婴、保育、保健、托育管理等专业人才数据采集和共享开放,绘制普惠性托育资源“一张图”。
(二)深入推进学有优教
1.灵活便捷发展继续教育。
(1)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培训。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深化学习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各类继续教育与培训,促进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融合协调发展。鼓励高校开展学历继续教育,积极探索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等模式。探索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加强扬州市终身教育网建设,共同搭建线上线下学习平台。建设老年大学服务网络,开发适合不同需求的老年教育课程体系,到2025年,扬州市区建成3所老年大学,辖区内县(市)建成1所老年大学,70%以上的乡镇(街道)建有老年大学分校(老年学校),50%以上的村(社区)建有老年大学(老年学校)学习点。鼓励发展远程老年教育,推动部门、行业企业、院校举办的老年大学进一步面向社会开放。
(2)积极发展社区教育。健全社区教育体系,启动“现代化社区教育中心”建设项目,进一步提升乡镇成校(社区教育中心)基础能力。推进建设学分银行及学分转换机制,拓宽学分认证转换渠道,多方位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积极探索建设各类教育相互衔接贯通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框架。
2.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1)推进职业教育优质特色发展。推进中职与高职(高技)、应用型本科教育联合培养或分级贯通培养,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建成2所江苏省“领航计划”中等职业学校,1所江苏省“卓越计划”高职院校和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着力推进15个省级现代化实训基地和21个省级现代化专业群建设,打造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办好综合高中(班),促进普职融通发展。
(2)完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支持企业争创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推进国家、省、市、县四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推广学徒制工作规范和教学标准。支持学校和企业开展人才合育、教学合作、研发合创、产业合建、资金合股等多种形式合作,支持建设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集成平台、校企联合实训中心和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依托本地职业院校和开发园区载体,积极开展世界500强企业在扬融合实训基地建设。
3.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1)加快数字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精准把握“互联网+教育”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现代化建设中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完善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形成统一、规范的教育公共信息服务系统。改进校园智能化管理,提升校园数字化集成水平。推进信息网络改造提升,实现市、县、校三级教育网络通过江苏省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与江苏智慧教育云计算服务平台实现高速互联互通,中小学校教育城域网接入带宽实现千兆到校,百兆到班。推进智慧课堂建设,促进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鼓励学生利用信息化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良好的信息分辨与价值判断能力。到2025年,市级智慧教育示范校创建率达到80%,基本建成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体系。
(2)引导开发多种形式的数字教育资源平台。建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完善利益分配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向每一个学习者辐射优质资源,缩小数字教育差距。鼓励多样化的教育服务,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育创新的政策环境,建立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质量标准和监管体系。探索通过市场机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新机制,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创新服务供给模式,为终身学习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
(三)大力发展智慧医疗
全面提升市、县二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功能、等级、医联体内部及医院集成平台建设水平。加强各级医院电子病历建设。全市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全部建成互联网医院,鼓励民办医疗机构和其他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互联网医院,全面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试点开展家庭医生电子化签约。依托二、三医院和医联体龙头医院,建立区域心电、影像、病理、检验检查远程会诊中心。扩大预约挂号医院范围,建成异常病例监控追踪管理系统,强化网络安全监测。申办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建设试点,建设一批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大数据应用示范中心(基地)。
(四)系统推进老有颐养
1.织密为老服务网络。积极推进老年宜居社区建设,引入养老、家政、物业服务等企业以及社会组织,兴办或运营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为居家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临时托养、上门服务、助餐配餐、医疗护理、康复辅助、紧急救援、精神慰藉、照护培训等养老服务,基本建成10-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和居家社区养老紧急救援系统。探索发展互联网养老院,集成整合事项代办、购物配送、物业维修、陪同就医等各类养老服务,构建形成线上线下融合联动的居家养老服务圈。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小区“适老性”改造,完善老年教育网络,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积极培育农村托老所、农村长者照护之家等集聚生活照料、助餐、精神慰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睦邻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