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扬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视察扬州时的重要指示精神、主动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使命担当、奋力把好地方扬州建设好发展好的关键五年。为加快推动扬州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全市高质量谱写“强富美高”新扬州建设新篇章,加快让“好地方”好上加好、越来越好。根据《江苏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规划以2020年为基准年,规划期限2021-2025年。
一、现状和环境
(一)发展现状
“十三五”期间,扬州市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始终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优化经济结构、推动转型升级的关键抓手和重要推手,不断汇集创新资源,强化企业主体培育,加快产业集群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成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2020年,扬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获得省政府专题表彰。
1.产业规模持续壮大
“十三五”以来,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持续向好的良好态势。2016-2020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超过10%,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实现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3.8%、11.6%和11%。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4.6%。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持续提高,为全市经济的快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十三五”期间,全市持续加大创新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2020年,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5%,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是2015年的2.5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8%。建成了国家级光电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扬州协同创新研究院、中航机载系统共性技术中心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成功招引中国航空研究院研究生院、西安交大科技园等一批重大创新项目。获批省数控机床产业创新中心1个、省工程研究中心38个、省双创人才和团队4个、省双创示范基地8个。涌现了打破国际垄断的亚威机床数控板料折边机、填补国内市场空白的扬杰科技汽车电子芯片、扬州大学研发并荣获国家和省科技进步大奖的大型智能化饲料加工装备、新扬新材料航空航天用高性能复合材料及结构件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
3.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十三五”期间,全市进一步强化工业大企业、大集团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龙头骨干企业。截至2020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954家,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34.7%。其中超亿元企业达到350家,超10亿元企业达到49家,超百亿元企业达到2家。其中,宝胜集团连续多年入选中国企业500强,集团旗下的宝胜海缆是全球单体最大的海缆生产企业。亚威、扬力、金方圆是国内金属成形机床龙头企业,产品销量全国领先。艾迪药业抗HIV国产1类新药艾邦德获批上市,成功填补该细分领域国产创新药物空白。扬杰科技是国内功率器件核心厂商,形成分立器件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器件与模块封装、终端销售等全产业链布局。
4.集聚效应逐渐显现
“十三五”期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后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大项目、大平台,产业集聚程度逐步提升。航空产业“从无到有”,沈阳所扬州协同创新研究院和中航机载系统共性技术中心的相继落户,让航空产业发展有了“龙头”带动,产业发展基础站到了新高度。新能源汽车产业“由小到大”,集聚了上汽大众、亚星股份、九龙汽车等一批整车和零部件企业,以及金威、三源等改装新能源乘用车及零部件企业,形成了从整车到配套、从研发到生产较为完整产业链。高端数控机床产业“由大到强”,在原有产业规模基础上进一步提档升级,集聚了亚威、扬锻、金方圆、省数控机床(扬力)产业创新中心等一批骨干企业和创新平台。
5.发展环境持续改善
“十三五”以来,全市围绕政策支持、制度设计、环境营造、技术升级等方面,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优化提升营商环境行动,增强企业获得感和企业满意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成功获评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同时,全市聚焦科技创新、企业培育、集群建设等,全面推动园区“二次创业”,制定出台一系列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强化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十三五”期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列入省重大项目数达到22个,获批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专项11个、获批资金1.62亿元,并在规划、用地、能耗等生产要素方面,有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的建设。
(二)存在问题
“十三五”期间,虽然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步伐持续加快,对工业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不断提升,但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短板和问题。
1.产业标识度亟待提高
“十三五”期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智能电网、节能环保、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多个领域,但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偏弱,尚未形成千亿级、五百亿级、百亿级的产业梯次发展格局,产业发展集聚度不高、标识度不明显的问题突出。如高端装备产业中最具特色的高端数控机床产业主要以金属成形数控机床为主,大型智能成套加工机床等高端整机产品较少,尚未形成产业地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的大数据、新型元器件等领域企业集聚度较低,尚未形成产业规模效应;新能源汽车技术与国内外先进技术相比,仍显滞后,专业人才(团队)培养等方面存在差距。
2.创新能力仍需提升
“十三五”期间,全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产业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程度提升,但不少企业仍然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创新水平具有较大提升空间。创新平台建设方面,企业“三站三中心”、新型研发机构数量偏少,高层次、高水平的大院大所创新平台不多,高质量的创新型企业数量更少,如“2020江苏省百强创新型企业”中,苏南五市占据77家,而扬州仅有亚普、扬杰科技2家企业入围。创新人才培育方面,高层次的领军人才、高质量的技术人才、高水平的技能人才较少,如全市市级重点实验室高层次人才占比仅为17%,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高层次人才占比也只有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