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丰富群众体育赛事与活动。构建和完善覆盖广泛、便于参与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打造群众喜闻乐见、富有特色的赛事品牌。开展游泳、健步走、广场舞等群众性趣味健身活动,培育空竹、武术、健身气功、舞龙舞狮等扬州特色传统性民间赛事,组织轮滑、击剑、电子竞技、魔方、冰雪等在扬州新兴的时尚体育赛事。继续推广全市工间操活动,加强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健身服务,积极引导各级各类运动协会、机构和平台,探索疫情防控常态下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运行模式,推动新型互联网体育活动的发展。
(3)提供科学健身指导与服务。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广泛开展科学健身知识普及工作,打造“体育文化进万家、科学健身惠民行”科学健身普及宣传品牌活动。深化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制度改革,扩大队伍规模,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加强对不同人群运动预防和促进健康方案的研究与推广,大力支持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建设与发展。打造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品牌活动,引导和支持各级各类体育组织以及有关社会团体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推广“全民健身公共积分”,建立体育积分消费生态圈,以科技创新和拉动消费两个维度的创新来推动全民健身全面深入开展,营造全民健身的良好社会氛围。
(十)基本公共安全服务
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探索安全发展制度体系,切实提升公共安全服务水平,建设基础更牢、水平更高、群众更满意的平安扬州。
1.强化基层社会治理。
(1)提升社区治理功能。合理划分社区规模,加大政府部门服务资源向城乡社区下沉力度,构建多元协同治理体系。按照“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社会治理模式,在社区构建“一格一长多员”的网格队伍,鼓励党员骨干、“两代表一委员”、物业管理人员、社会组织成员、“五老”人员和社区志愿者等担任兼职网格员,健全社区网格发现问题的处置机制,有效解决矛盾问题和群众诉求。进一步提升“政社互动”“减负增效”“三社联动”制度化水平,积极引导社会组织、社区工作者、志愿者、驻区单位以及社会精英、现代乡贤等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探索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模式,扩大农村居民群众的有效参与,着力提升自治能力和服务功能。
(2)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完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加强经济薄弱村、老城区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升级打造一批千平以上社区服务中心,推进基层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规范化建设。着力构建政务服务、公益服务、市场服务、互助服务相结合的社区综合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全科+网格”服务模式,建立全科社工服务内容清单、服务规范、服务流程、教育培训等制度体系。推进城乡社区志愿服务、公益服务常态化,探索建立“社区吹哨”服务机制。全面推进城乡社区治理服务创新,深化三社融合。
2. 完善治安防控体系。
(1)打造立体防控。推进社会面防空网建设,进一步整合市区三级巡防网格,优化立体防控,提升巡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进新业态防控网建设。对群租房、寄递物流等,推广信息系统管理。加强派出所基础建设,开展警务室达标创建,配齐配强社区民警。继续开展“枫桥式”派出所创建。推进内部单位防控网建设。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平安金融、平安街道等系列创建活动,落实治安保卫责任制,完善治安保卫制度,健全安全风险监督体系。
(2)打造智慧防控。深入推进升级版技防扬州建设。加快重要部位、复杂场所和农村薄弱地区视频监控建设和联网,织密技防监控网络。围绕“云上扬州”建设,全面推进视频图像与数据采集一体同步。按照“城市数据大脑”的架构标准,深化视频监控资源与数据挖掘、人像比对、智能预警、无线射频等技术的融合对接,深入推进“一标四实”基础信息采集。加快安保隐患数据库建设。
3.加强食品与药品安全长效监管。
(1)构建现代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与公安、法院等部门的联合执法力度,建立定期交流、线索通报、联合行动的联动机制,进一步强化食品药品监管行政执法的威慑力。加快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完善食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问题食品药品召回制度。
(2)提升食品药品检测能力。进一步加大对全市基层检验检测机构的投入力度,完善食品药品快检设备配置,通过对快检数据的科学分析,制定重点抽检品种名单,提高检验的靶向性、覆盖率以及不合格品的抽出率,有效防控不安全食品药品流入市场。
(3)建立社会共治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格局。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管理“零容忍”机制,落实地方政府监管责任;充分应用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强大宣传作用,提高全民食品药品安全知识知晓率,引导公众参与食品药品安全共治。
4.加强安全生产监管。
(1)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进一步完善工作协调机制,消除行业监管“盲区”。完善安全生产黑名单制度,持续推进安全教育宣传工作。创新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社会共治,深入排查整治安全隐患,有效防范较大事故,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十四五”期间,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下降15%。
(2)有效防范安全生产风险。改善劳动生产环境,完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和应急救援机制,健全安全生产工作目标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生产事故处理能力。加强安全生产执法机构建设,完善市、县(市、区)、乡、社区四级安全监管体系,督促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厂、车间、班组三级安全教育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和技能。
5.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1)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均衡发展。均衡配置全市城乡基本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建立健全村(居)法律顾问制度,加快推进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全力保障特殊群体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务权益,将残疾人、低收入群体、单亲困难母亲、军人军属、退役军人以及其他优抚对象作为公共法律服务的重点对象。“十四五”期间,每万人获得法律援助次数达到10次以上。
(2)健全公共法律服务管理机制。加强对全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统一管理,进一步明确公职律师、公司律师法律地位,完善法律顾问管理制度,提升服务综合效能。加强公共法律服务管理部门对法律服务秩序的监管,充分发挥法律服务行业协会的作用,完善行政管理与行业自律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机制。
6.提高防灾救灾能力。加强公共场所消防设施建设,优化公共消防设施和消防装备布局,建立常态化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机制。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统筹推进应急避难场所、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强化城乡应急处置设施和救灾物资储备设施体系建设,推进省、市、县、乡四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点)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