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江苏省)扬州市“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

  2.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模式。均衡配置养老服务资源,提升改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加快推进老年人日间照料示范中心建设,推进城市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鼓励连锁化、品牌化养老机构运营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探索“物业服务+养老服务”模式,持续扩大养老服务高质量供给。积极发展面向社区、开放共享、嵌入式、多功能的医养结合型、康复护理型养老服务机构,缓解老年护理供需矛盾。全面推行居家社区老年人定期探访制度,重点关注空巢、留守、失能、重残等特殊困难老人。实施品质健康养老计划,推广智慧居家养老模式,加强智能感知设备推广应用,降低重点老年人群意外风险。

  3.提高机构养老服务质量。重点发展护理型养老机构,持续增加护理型养老床位供给,到2025年全市护理型床位占养老机构床位比例达到70%以上。推动养老机构与周边医疗卫生机构按照服务规范签订合作协议,进一步提高养老机构长期照护服务能力,满足失能失智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刚性需求。提高老年医疗服务保障能力,加快老年医疗机构建设,建立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老年医院和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为核心,相关教学科研机构为支撑的老年医疗服务网络。加强老年医学研究和临床适宜技术应用,完善医疗、康复、护理、安宁疗护接续性服务机制,促进医养深度融合。

  4.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构建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等多层次保险体系,提高企业年金覆盖率,完善职业年金制度。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大力发展养老储蓄存款、养老理财和基金、专属养老保险、商业养老金等养老金融产品,加强与养老服务功能紧密衔接。开展老年人金融消费教育,确保养老金安全。稳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完善保费筹集、评价评估、支付标准、监督管理等政策制度,建立互助共济、责任共担、动态调整的多渠道筹资机制,合理确定保障范围和待遇标准。鼓励商业保险机构研发和提供长期照护商业保险产品,提供个性化长期照护服务。

  5.发展智慧养老新模式。进一步提高养老服务数字化水平,迭代升级扬州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推进与医疗卫生、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信息资源对接。开展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提供精神慰藉、生活照料、健康管理等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推进新基建智慧康养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一批“智慧养老院”、智能化养老社区。加强智慧技术无障碍建设,保留线下服务途径,便利老年人获取养老服务和老年福利。实施老年智慧健康管理,支持家庭安装智能监控设备等智慧养老终端,对高龄、独居、失能半失能老人等重点人群开展基本健康状况动态监控。

  五、丰富多层次多样化生活服务供给

  (一)规范发展便捷社区服务

  1.构建宜居宜业服务圈。强化社区中心和邻里中心建设,鼓励配套服务功能集中设置、混合利用、统筹核算,实现均衡布局,就近满足居民的工作、居住、休闲、交通、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需求,坚持能漫步、宜休憩、可阅读、有温度的导向,有序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和社区微更新,进一步提升市场化专业物业服务水平,“十四五”期间打造省级以上“示范物业管理项目”80个。建设“无违建小区”和健康示范社区,推进“厕所革命”,深化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积极打造扬州绿道网络,加快推动各类社区公园、带状公园、街头绿地和小游园建设。

  2.打造数字智能服务。瞄准社区15 分钟、城区半小时、镇村1小时的市民基本生活服务圈建设,全方位打造24 小时在线APP 生活服务平台,依托手机客户端、“12345”热线和市民卡三大载体,提供行政服务、公共服务、便民服务、公益服务、咨询服务。全面普及掌上政府、指尖服务、刷脸办事,推广主题服务、无感申办、容缺办理,拓展“24 小时”自助服务模式,深化“不见面”审批和“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全程网办”,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的流程、手续、证明,让市民办事少折腾、少跑腿、更舒心。大力推行水电气暖、医院、银行等公共事业APP 办事、移动支付,让市民享有“网购式”的便捷体验。

  3.提质扩容家政服务业。加快建立供给充分、服务便捷、管理规范、惠及城乡的家政服务体系,推动家政服务网点向基层社区、居住小区和农村地区延伸,进一步提升服务可及性、便利性。深入贯彻“家政36条”,持续实施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支持中小家政服务企业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把家政服务、母婴服务、保洁服务、养老服务等服务需求有机结合,促进家政企业做大做强。强化系统培训和就业服务,提升家政服务规范化水平,完善家政服务人员持证上门制度,开展家政服务质量第三方认证。统筹安排现代服务业等专项资金,加大对家政服务业的支持力度。

  (二)深入融合发展国民休闲服务

  1.提升文化服务水平。

  (1)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加快推动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村落文化、家庭文化建设,大力支持群众自办文化。鼓励有利条件的公共文化机构加强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积极发展与公共文化服务相关联的教育培训、体育健身、演艺会展、旅游休闲等产业。完善公益性演出补贴制度,通过票价补贴、剧场运营补贴等方式,支持艺术表演团体提供公益性演出。鼓励经营性场所免费或低收费提供文化服务。

  (2)提高公共文化产品质量。加大精品文化项目财政投入力度,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龙头,深入实施群众文艺精品创作工程,进一步发挥群星奖、金钟奖、全国美术展览奖、中国曲艺牡丹奖、中国书法兰亭奖、中国摄影金像奖、五星工程奖、紫金山文学奖等国家级、省级评奖和扬州市“绿杨风”群众文艺新作调演、扬州文艺创作引导资金项目申报等赛事、活动的引导带动作用,创作生产一批群众文艺精品。加强优秀广播电视节目惠民服务,通过政府采购等形式,建立和完善影视剧资源和公益广告共享体系,实现播出机构集中供片,提高基层广播电视服务能力。

  (3)打造公共文化活动品牌。打造“绿杨”系列文化活动品牌体系,深入开展“绿杨风”群众文艺新作调演、“绿杨人家”社区艺术节、“绿杨行”送文艺进基层、“绿杨书场”“春的律动”文艺展示月等文化活动,积极参加江苏省“紫金”系列文化活动。常态化开展“周周看扬剧”“曲艺天天演”“音乐周周赏”等公益演出活动。组织少数民族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和展演活动。打造“扬图讲堂”“扬州讲坛”“文联讲堂”“社科学堂”等公益文化讲座品牌。各县(市、区)至少打造8个常态化开展的公共文化品牌项目。大力推动全民阅读,积极打造一批以“朱自清读书节”为龙头的阅读活动品牌。开展“书香”系列建设和典型培树工作,力争扬州市居民综合阅读率位居全省前列,建成省“书香城市示范市”。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778.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