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劳动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 年 15.4 15.6 预期性
基本就业创业服务 城镇调查失业率 % — 5.0左右 预期性
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人次 万人次 — [40] 预期性
基本卫生健康服务 人均预期寿命 岁 80 80 预期性
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 人 2.90 3.9 预期性
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 人 7.06 9 预期性
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 98.5 ≥99 约束性
基本养老服务 护理型床位数占养老机构床位数比例 % 60 70 预期性
接受上门服务的居家老年人数占比 % 10 18左右 预期性
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率 % — ≥90 预期性
新建城区和居住区配套施养老服务设施达标率 % — 100 约束性
乡镇(街道)范围具备综合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覆盖率 (%) — 100 约束性
城乡公益性骨灰安放(葬)设施覆盖率 % — 100 约束性
弱势群体扶助服务 困难群众主动发现机制建成率 (%) — 100 预期性
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发放率 % 99 100 预期性
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 % 95 ≥98 约束性
每万人获得法律援助次数 次/万人 — ≥10 预期性
基本宜居环境服务 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 % ≥23 ≥28 约束性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户数 万户 1.2 [16] 预期性
城乡公交一体化达标率 % — 80 预期性
毗邻(县、市、区)公交通达率 % 43 100 预期性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 81 82左右 约束性
城镇污水处理率 % >94 >96 预期性
退役军人服务 退役军人安置率 % 100 100 约束性
基本文体服务 人均接受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次数 次 4.7 7 预期性
人均拥有公共体育设施面积 平方米 2.5 3.3 预期性
基本公共安全服务 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下降 % — [≥15] 约束性
公众安全感 % ≥98 ≥95 预期性
注:[ ]内数据为5年累计数。
三、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
(一) 基本幼有所育服务
遵循婴幼儿成长特点和规律,坚持政府引导、家庭为主、多方参与、安全健康、普惠可及,建立健全多元优质高效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创新发展多样化、多层次服务模式,促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健康有序发展。
1.提高优孕优生服务水平。推进优孕优生全程服务,免费开展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孕产健康指导等服务,常态化开展妇女两癌筛查。实施免费婚前孕前健康检查,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建立覆盖城乡居民且涵盖婚前、孕前、孕期、出生后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和服务制度,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高避孕节育服务范围和质量,保护生育力。完善生育保险制度,扩大生育保险“非职工”和农村覆盖范围,建立以基本医保为主体、生育补贴等多种形式为补充的多层次家庭生育保障体系。
2.提高婴幼儿健康管理水平。加强妇幼健康服务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力建设,拓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涵,强化妇幼健康服务体系。推进孕产保健、新生儿访视和婴幼儿定期健康检查,加强婴幼儿发育监测和筛查评估,加强优孕、优生、优育指导,为家长及婴幼儿照护者提供婴幼儿早期发展指导服务。到2025年,婴幼儿发育定期筛查率力争到达85%以上,婴幼儿健康管理率达95%以上。规范、保障免疫规划疫苗供应,提升预防接种管理质量,到2025年,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达到95%以上。
3.完善家庭养育支持体系。引导树立“家庭是婴幼儿养育照护的主要场所”,强化“儿童养护人是儿童健康管理第一责任人”理念。全面落实产假、哺乳假、男方护理假等政策,鼓励落实“共同育儿假”,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适当延长各类假期、采取灵活安排工作时间等积极措施,为婴幼儿照护创造便利条件。研究制定科学育儿指导课程和方案,通过入户指导、亲子活动、家长课堂等方式,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及互联网等手段,发挥社区作用,为家庭提供公益性科学育儿指导服务。
4.加强儿童照护关爱服务。全面提升儿童福利服务水平,扩大困境儿童受益面,将应当保障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加强困境儿童精准保障,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制度,实施孤儿医疗康复项目,推进城乡儿童福利设施建设。市级打造集养、治、教、康和社会工作于一体的区域性儿童福利机构,县(市、区)建设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90%以上的乡镇(街道)建有符合省定标准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儿童“关爱之家”),村(社区)建有儿童关爱服务点。构建普惠型儿童福利体系,开展对困境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和未成年人的关爱服务。完善社会组织、社工参与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制度。到2025年,困境儿童保障覆盖率达到100%。
(二)基本教育服务
以满足人对高水平教育服务的向往要求出发,优化调整全市教育布局,高水平普及15年基础教育,加快职业人口教育培训,做优、做强扬州教育品牌,高水平办好服务于人的现代化教育事业。
1.深度普及普惠发展学前教育。
(1)扩大学前教育资源规模。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继续完善覆盖城乡、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体系,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开展新一轮学前教育机构布局,按照每万人常住人口配建1所幼儿园,规范新建小区幼儿园建设,着力解决主城区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不足,加快农村乡镇幼儿园建设,到2025年,全市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9.5%。
(2)持续提升学前教育普惠水平。进一步提升公办幼儿园比率,通过购买服务、综合奖补、培训教师以及教研指导等方式,引导更多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教育,确保全市常住适龄儿童就近入读普惠性幼儿园的需求能够得到较好满足。力争到2025年底,全市公办幼儿园和民办普惠幼儿园达总数90%以上,其中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达100%。建立由教育、卫生、体育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幼儿健康水平监测和评估机制。
2.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1)科学规划城乡义务教育布局。调整完善义务教育布局,扩大主城区义务教育资源。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实施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城乡结对、强弱结对、公民结对”,推进师资交流机制的制度化和常态化,使城乡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达到高位优质均衡。到2025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达标率达到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