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江苏省)扬州市“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

  (4)提高文化遗产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健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体系,加强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地、考古遗址公园、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快建设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行业博物馆为骨干、民办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公共服务体系。广泛普及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文化遗产解读工程,推动非遗“进社区、进景区、进校区”。以“486非遗集聚区”为平台,促进非遗活态展示、传习培训、产品展销、旅游休闲融合发展。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抓手,加大文化遗产宣传普及力度。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广泛开展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展示展演活动。

  (5)增强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能力。应用各类技术手段,统筹实施各类公共文化机构资源数字化共享、广播电视覆盖、数字农家书屋、城乡电子阅报屏建设、移动阅读、党员远程教育等项目。推进全市公共文化机构高速无线网络全覆盖,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有线数字服务接入带宽不低于1000Mbps,各播出机构自办电视频道高标清同播。推进非遗数字化保护传承和抢救性记录工作,完成市级以上和濒危非遗保护项目的数字化采集。大力发展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数字服务企业,开发专题数字文化产品。

  (6)大力促进文旅融合。发挥文化产业创新创意优势,推动动漫、演艺、数字艺术、创意设计向旅游内容领域延伸,精心培育融合发展新业态,把更多文化资源转化为高品质旅游产品。充分挖掘地域文化、长江文化、运河文化、农耕文化、园林文化等资源,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推进乡村旅游、旅游民宿品质化发展。依托大运河文化带、长江黄金旅游带等,建设富有江苏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到2025年培育1-2个全国知名旅游演艺精品项目,新增15家左右省级及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打造一批以运河风情、江畔休闲等为主题的乡村旅游集聚区。

  2.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推动体育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培育竞赛表演、健身休闲、场馆运营、体育培训等重点产业,推动水上、户外、航空、马拉松、自行车、击剑、马术、汽摩和电子竞技等引领性强的时尚运动项目发展。鼓励利用商业综合体、老旧工业厂区等,打造综合性健身休闲与消费体验中心。完善体育消费券发行方式,推动体育消费支付产品创新。活跃农村体育消费市场,拓展夜间体育消费,积极开展体育大卖场、体育嘉年华等体育消费主题活动,编制扬州体育旅游地图,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更高质量的体育消费体验。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向基层和不同人群延伸覆盖,深化体育社团改革,促进和规范社会体育俱乐部发展,组织和服务全民健身。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与服务,积极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

  (三)高质量发展健康产业

  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紧缺性医疗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水平民营医院跨区域办医,向基层延伸,实现品牌化、集团化发展。以高水平医院为基础,集聚医疗服务、医学教育、医学科研、药械研发等资源,建设医研产融合的健康产业示范基地。支持社会力量发展健康体检、健康咨询、疾病预防等多样化健康服务。引导体检机构、健身机构提高服务水平,开展连锁经营。加快发展心理健康服务,培育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咨询、辅导机构。依托南京都市圈、长江大运河丰富生态资源,大力发展康养融合,积极培育森林康养、温泉康养、民俗康养、田园康养、中医药康养等特色产品,加快发展养老民宿、共享公寓等载体,提高康养服务品质和集聚发展水平,分层次建设国际化、全国性、区域性康养目的地,打造一批康养小镇。

  (四)积极发展养老产业

  实施“养老服务+”行动,促进养老服务与先进制造、建筑设计、信息通信、健康养生、文化旅游、金融保险、教育培训等产业的融合发展。积极推动养老服务上下游产业相配套的各类企业和平台建设,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改善服务体验、扩大养老服务有效供给,加快形成较高程度的养老服务细分市场。围绕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医等需要,支持相关企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重点开发适合老年人消费使用的产品用品,推进老年服装、老年保健食品、老年文体用品、老年康复辅具等产品的研发、制造和销售。聚力破解老年人群体“数字鸿沟”难题,重点支持企业开发适合老年人使用的数码手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科技产品,引导社区、养老机构、老年大学设置针对老年人的智能信息技术培训课程,满足老年人智能消费新需求。完善对连锁化、品牌化养老服务机构的奖励支持政策,开展“江苏省养老服务示范发展基地”“江苏省养老服务龙头企业”评选,促进养老服务产业规模化发展。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各个阶段、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市级层面加强统筹协调,加大对跨区域、跨领域、跨部门重大事项的协调力度,研究解决重大问题。把受益面广、关注度高的重点项目纳入市政府年度民生实事,形成系统谋划与阶段重点相结合的规划落实机制。市相关部门要做好行业发展规划与本规划的有效衔接,明确工作责任和进度安排,推动本领域建设目标、工作措施和清单项目的有效落实。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强化责任分工,完善政策措施,推动规划提出的重点任务有效落实。

  (二)完善多元投入保障机制

  1.加大公共财政支出力度。建立以基本公共服务为导向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设立民生产品和公共服务专项资金,确保民生投入,保住基本、兜住底线,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

  2.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积极调整财政出结构,区分轻重缓急,优先增加教育、医疗、卫生防疫、应急管理、社会养老以及农村及落后地区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满足需求最迫切、供给最薄弱领域的公共服务。

  3.引导带动社会资本投入。综合运用税收、财政贴息、信用担保、政府采购等多种手段,积极引导社会机构和资金参与提供民生产品,推进“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机制灵活、政策激励”的民生投入保障体系。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综合利用债券、保险、信贷、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为社会领域公共服务项目投融资提供支持。统筹资金预算、项目安排和重大工程,解决重复补贴、多头管理、政策优惠“碎片化”等问题,确保更加精准到位的投入产出。

  (三)优化产品供给准入机制

  1.深化改革扩大市场准入。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公平开放基本公共服务准入,针对市场化机制缺位、薄弱的公共服务领域,鼓励和引导企业和社会机构参与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加快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供给格局。

  2.加强政企社紧密合作。创新服务供给方式,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推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目录,建立民生产品和公共服务供应商制度,推广特许经营、PPP 等模式,引导和调控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力量竞相参与,大力培育特色公共服务机构集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778.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