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灾情监测预警、应变防灾、灾后恢复等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完善防汛抗旱应急体系,加快中型水库建设,支持各地开展小型水库、塘坝和机井等抗旱水源建设。加快健全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与防治体系,完善主要农作物病虫监测观察点建设,构建覆盖县、乡、村全域监测网络;强化病虫害防控社会化服务,构建以专业化组织、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主体的多元化防控体系。加强气象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网络,动态开展粮食等作物产量气象预报,提升农业气象灾害防范能力,力争到2025 年全县农业气象灾害损失率降低到5%以内。加强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提升农机安全生产水平,创建“平安农机示范县”。开展“平安渔业示范县”创建,加快渔政基础设施建设。
第五章 推进科技强农机械强农
全面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提升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推动山区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为全面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供支撑。
第一节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
加强茶叶、中药材、食用菌、畜禽水产等地方特色优势种质资源品种保护开发利用,完善休宁县种质资源圃建设,新采集保存各类种质资源20份。依托省农科院茶科所,建立休宁县茶树种质资源圃,加大名优茶核心区原生茶树良种园保护(流口茗州茶树种、万安松萝茶树种)。利用先进的组培和扦插繁育技术,以规模种植户为重点,建立2-3个黄山贡菊良种繁育基地。加强省级保种场、保护区建设,推进蓝田花猪、皖南中蜂、皖南黄牛、新安江水牛等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开发。支持休宁强英鸭业创建国家级核心育种场和良种扩繁推广基地,白羽肉鸭“强英鸭”父母代全国市场占有率达35%以上。加大新安江等水域土著鱼类保护力度,强化与上海海洋大学技术合作,实施光唇鱼、倒刺鲃、宽鳍鱲等优质品种人繁技术攻关,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品质鱼种1-2个。
第二节 大力推进机械强农
(一)特色农机生产企业培育行动。结合县域特色产业及丘陵山区地势特点,通过培育和引进等方式,重点培育和扶持茶(菊)园田间管理、机械采收分选、名优茶加工、菊花烘干、竹笋加工、箬叶加工等农机装备生产企业。支持恒安、齐云、兴农中菊等本土农业机械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引进一批山区农机装备研发制造企业,力争到“十四五”末,新增农机制造规上企业1-2家,农机制造企业年产值达到5000万元以上。
(二)特色农机研制补短板行动。结合我县农机化发展实际情况,分区域、分产业、分作物、分环节梳理对先进、适用、好用农机具的需求,支持县域内农机装备制造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参与农机强弱项、补短板行动。以名优茶采摘、茶园管理等环节为重点,开展小型、轻便、多功能农机装备研发与引进;以茶(菊)加工环节为重点,加大茶(菊)加工自动化流水线研发制造与引进;以果蔬、竹笋、箬叶等林特产品加工为重点,加大果蔬分拣、竹笋剥壳、高温段空气能热泵智能烘干等设备的研发与改进,提高山区特色农产品加工质量与生产效率。
(三)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农机补贴资金,落实农机购置和报废更新补贴政策,鼓励老旧农机报废更新,支持铺设山地轨道运输设备,茶叶初制加工智能化清洁化标准化流水线改造。开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在水稻主产区开展育秧中心、粮食烘干中心建设,争取列入省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综合示范基地建设。聚焦水稻生产机械化栽插薄弱环节,加大对水稻栽插、高效植保和秸秆综合利用等机械化作业服务的补助,提高种植、植保、烘干、秸秆处理等环节机械化水平。深化农机农艺融合,以提高机械作业适应性为重点,集成配套推广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设备,建设1-2个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2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
(四)农机社会化服务提升行动。结合我县产业布局,合理规划全程机械化农事服务中心建设,提升主产区、主要产业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力争2022-2025每年新建全程机械化农事服务中心1个。以提升家庭农场、农机合作社等主体服务能力为重点,探索通过物化服务方式,推进小型农业机械推广应用。建设农机作业智能监测平台,提升农机管理、服务水平。结合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加大对农机大户及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开展水稻机插秧、育秧技术培训,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
(五)农业“标准地”改革行动。优化耕地功能空间布局,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合理布局农业生产用地,强化土地经营者对土地的投入和管理责任,提高土地产出率。在重点产粮乡镇、相对平整田畈、群众有意愿、村组积极性高的,选择2-3个村组,因地制宜开展“一户一块田”改革试点,推进小田变大田、弯变直、坡改梯,提升农田宜机化水平。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县新建0.8万亩、改造提升3万亩以上。
(六)农产品仓储冷链设施建设行动。面向长三角市场需求,规划建设改造一批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集配中心、产地市场,配备预冷加工、冷藏保鲜等冷链设施,形成长三角3小时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圈。以茶叶、菊花、蔬菜、畜禽水产、林特产品等主产区乡镇(村)为重点,建设一批农产品仓储冷藏中心。以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重点,建设一批农产品仓储冷藏设施。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县新增农产品仓储冷藏设施20个以上。
第三节 推进数字赋农行动
(一)推进生产数字化构建。以省、市蔬菜、水果、畜禽标准园、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为重点,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等生产过程数字化转型升级,实现环境自动监控、水肥药精准施用、饲料精准饲喂、病虫害智能测报、农机智能作业、气象灾害智能识别等。推动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特色林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覆盖率逐步提高。以提升省级物联网示范点为重点,建设一批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数字农业工厂。到“十四五”末,全县建设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数字农业工厂2-3个。加快茶企技术改造升级,到“十四五”末,连续化、智能化生产线达到40条,智能化、分级包装、物流打包生产线达到5条。
(二)推进经营数字化增效。瞄准高端化、品牌化、特色化方向,聚焦长三角市场打造高端农产品品牌。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深入实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行动,鼓励优质特色农产品开拓网销市场。到“十四五”末,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到10亿元。加快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公共配送冷库和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推动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全部实现带码销售。以“五城茶干”“蓝田毛豆腐”“休宁泉水鱼”“璜尖笋尖”“榆村粉丝”“流口苞芦松”“白际红薯干”等特色品牌为重点,培育地域特色鲜明、品质优良的高端农产品网货品牌。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众筹农业、定制农业、生鲜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引导乡村旅游乡镇、美丽休闲乡村等开展线上经营,发展智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加快益农信息社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三)推进管理数字化升级。实施好鹤城乡省级数字乡村试点,选择1-2个有条件的乡镇开展数字乡村建设示范创建。完善农业农村大数据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功能,健全农业农村数据资源体系、标准体系,推进农业农村数据资源全面、有效、集约管理和依法有序开发利用。依托现有资源,建立完善畜禽养殖、疫病防控、检疫监督、畜禽屠宰、监测预警等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管理。结合农药集中配送,打造集农资资源管理、综合监管于一体的使用者、经销商、监管部门三级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农资经营、使用、废弃物回收等环节全过程数字化、智能化、全方位的智慧监管。推进“按图索粮”,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高标准农田、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数字化监管,实现地理信息上图入库。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业投入品追溯监管数字化,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以农机、渔船、农业应急管理数字化改造为重点,加强农业安全生产和灾害应急过程实时监控和管理。加快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数字化建设,实现数字化监管,提高行政执法能力。
第四节 加速农业“四新”科技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