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强化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加快构建城乡共享优质供水服务的供水保障模式,形成以城市供水管网延伸和规模化供水工程为主,小型集中式供水工程为辅,分散式供水工程为补充的供水工程体系,实现全民覆盖。加强城乡供水工程规范化建设,按照供水工程的建设管理标准、水质监测标准、运营管理标准、管理服务标准,高质量推进乡镇集中供水工程的巩固提升和改扩建工程,加快完成供水保障工程涉及水源井改造、水源井配套变频、水泵、水处理设备、消毒、井房、围栏、连接管网改造、入户水表安装、进、出水厂水计量装置安装。加快建立健全城乡供水运营管理体系。推进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项目,强化河道疏浚、岸坡整治和水土保持,持续改善水质、改变生态环境、提高河道防洪抗冲能力。加强农村供水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从取水、制水到输配水的供水过程监管。到“十四五”末期,城乡供水一体化取得明显进展,农村水系得到持续改善,农村居民喝上安全水、放心水、幸福水的愿望基本实现,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
4.加快农村通信网、物流网建设。加强农村宽带、通信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农村互联网建设规模、提高农村互联网传输效率。加快物联网、智能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农村生产生活的深度融合,推广适合农村、方便农民的信息化产品。加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打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安全适用的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农村光纤宽带、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提升4G网络覆盖水平,探索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到“十四五”末期,全市乡镇实现5G网络覆盖。加快推动农村水利、公路、电力、冷链物流、农业生产加工等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进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农业、智慧物流建设。依托环长带、长平带、长双带,统筹电商、邮政、快递、交通运输等企业农村网络资源,鼓励企业加强合作,推广集约配送、共用网点、统仓统配等模式,健全市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到“十四五”末期,全市建制村通客车率保持100%,市、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基本完善,建制村基本实现“村村通快递”。
(三)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1.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坚持建管并重,因地制宜探索建立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管护长效机制,逐步实现建成设施长久使用、良好环境长期保持的人居环境。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推行农村环境治理依效付费制度,健全服务绩效评价考核机制。探索建立垃圾污水处理农户付费制度,完善财政补贴和农户付费合理分担机制。建立稳定增长投入机制,各级财政通过积极争取国家、省级、市级资金,统筹安排本级财政资金,整合吸纳社会资源,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持续加大投入。
2.推动村庄清洁常态化。重点抓好村屯卫生保洁、生活垃圾清理、非正规垃圾点整治、农业生产废弃物清理,巩固“净起来”的成果,到“十四五”中期,形成完善的生活垃圾收储运体系。到“十四五”末期,全市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
3.持续深化厕所革命。坚持宜水则水、宜旱则旱,提高农村改厕的适用性,进一步加大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改造投入和工作力度。到“十四五”末期,厕所改造全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农户卫生厕所使用率达到90%以上。
4.加大农村污水治理力度。完善污水收集系统和运营机制,实现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完成重点镇和重点流域常住人口1万人以上乡镇生活污水治理任务。推动污水管网和服务向周边村庄延伸,鼓励多种处理模式和处理工艺,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全面完成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和省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
5.巩固提升村容村貌。科学规划村庄建筑布局,加大村屯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整治力度,清理乱搭乱建、乱堆乱放,实现由“村村干净”向“家家干净”转变。持续实施村屯绿化亮化美化工程,鼓励支持以东辽河沿岸、102国道沿线、105省道沿线、环长经济带沿线等172个已开展美化绿化的重点村,打造“千里风景线”,建设美丽乡村示范连片样板区。加强中小河流及农村水系综合治理,全面提升田水路林村风貌,促进村庄形态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启动新一轮村级文化广场提升工程,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到“十四五”末期,全市60%以上的村屯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力争每年创建省级美丽乡村5个、人居环境整治A级(含以上)示范村210个、美丽庭院500户、干净人家2000户。
(四)加速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十四五”时期,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1.强化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深入开展文明实践教育主题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摒弃陋习,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深入实施创建文明村镇行动计划。到“十四五”末期,确保到全市60%以上村镇达到县级以上文明村镇标准。广泛开展“文明村屯、干净人家”“十星级文明户”和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重视发挥社区教育作用,做好家庭教育,传承良好家风和家训。加强农村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好各类农村公益活动。
2.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公主岭地域文化特色,不断赋予时代内涵,切实推进吉剧振兴、农村传统工艺振兴等系列工程,打造传统文化品牌。鼓励支持南崴子街道、龙山满族乡和二十家子满族镇,深入挖掘满族文化和历史传说,打造乡村旅游精品项目,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深入开展“戏曲进乡村”“文化大讲堂”等系列活动,发挥乡村文化传播骨干和草根宣讲员作用,讲好“公主岭故事”,加快实现传统文化进乡村制度化、常态化、普及化。培育乡村文化“自组织”能力,延续“自组织”优良传统基因,不断加强乡村文化的服务自我供给能力。培育乡村文化“内生性”发展动力,凝聚乡村社会集体智慧和力量,使其成为推动乡村文化创新发展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