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创新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机制。“十四五”期间,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稳步推进商业性与政策性金融机构支农改革,落实各类金融机构信贷考核激励机制。重点扶持农村小微型金融组织发展,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组建村镇银行。推进新型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与新型合作性金融组织的一体化建设,探索建立集生产合作、购销合作、金融合作于一体的新型农业合作金融体系,开展产销贷一体化服务。积极探索建立土地经营权抵押、土地收益担保、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政银保”、农业补贴质押、农产品仓单质押等融资模式。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涉农主体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率先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积极开发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品种,探索开展玉米、蔬菜、生猪等主要农产品目标价格指数保险。探索农业补贴、涉农信贷、农产品期货和农业保险联动机制,建立农业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七、加速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
“十四五”时期,在深入推动长春-公主岭同城化的基础上,加快提升公主岭农村现代化建设水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改善人居环境,着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让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十四五”时期,坚持扶贫工作接续推进,深入巩固脱贫攻坚战取得的成果,加强“边缘防返”动态管理,提升相对贫困户自我造血能力,强化农村公共服务在持续减贫中的作用,做好扶贫减贫与乡村振兴全面衔接。
1.加强“边缘防返”动态管理。设立衔接过渡期,逐步由集中资源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探索建立“三防三有”精准帮扶新机制,即防止边缘户返贫、防止因灾返贫、防止因病返贫,有可持续的就业企业、有可分红的良好企业、有可依靠的主导产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对脱贫户及收入略高于现行扶贫标准的边缘农户,进行实时动态监管,形成事前预防、事中“一事一议”帮扶救助、事后跟踪的“闭环”监测防范机制,实现动态清零。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落实好农村医疗保障待遇,完善养老保障和儿童关爱服务,兜牢丧失劳动能力人口基本生活保障。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定期组织扶贫减贫“回头看”,制定分级分类预警、研判和解决措施。“十四五”期间,确保政策支持到位、减贫任务落实到位,确保不出现返贫和新增贫困户。
2.提升相对贫困户“自我”造血能力。坚持产业和就业扶贫同步推进,实现更高质量的产业发展和更充分的就业。建立相对贫困人口创业支持政策,支持有创业能力的相对贫困人口联合或者合作创业,充分利用乡村各类资源,发展特色优质高效乡村产业,增强产业扶贫能力。对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口可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对其申请的扶贫小额信贷予以贴息,支持参加与生产相关的经营技能培训、劳动技能培训,支持并规范村内扶贫公益岗位就业。对带动脱贫产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可适当予以鼓励支持。持续展开扶志扶智,引导相对贫困人口通过生产和就业减贫致富。
3.持续发挥农村公共服务在持续减贫中的作用。继续稳定低保、特困供养等兜底救助类政策,优化产业、就业等发展类政策,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并根据脱贫人口实际困难给予适度倾斜。加强构筑源头防贫“堤坝”,全面推行“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补充商业保险”模式,在保证相对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报销比例与全民一致的基础上,加大医疗救助、专项救治和其他保障力度,降低因病致贫概率。做好控辍保学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改善工作,大幅改善农村教育条件,降低相对贫困家庭教育负担。加快构建医疗卫生机构与乡村养老机构合作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水平。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确保农村失去劳动能力相对贫困人口正常生活有充分地保障。
(二)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十四五”时期,实施农村人居环境全域提升,加快推动各村镇分级分类建设,打造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镇。加强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补齐目前存在的突出短板,重点抓好农村交通运输、农田水利、农村饮水、乡村物流、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布局合理、城乡互通的基础设施体系,争做全省农村现代化建设样板。
1.科学推进乡村规划建设。坚持规划先行,综合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因素,适应村庄发展演变规律,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结合“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和暂不分类”5类村庄划分,有序分类探索试点建设。探索以范家屯、大岭、怀德等为试点,加大对中心镇、中心村的产业项目、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和优惠政策倾斜力度,稳步推动农村人口向市区、中心镇、中心村集聚。适时开展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工作,加快探索新型农村社区的管理体制机制,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同步高质量发展。
2.切实加强农村道路建设。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持续开展860公里既有旧路改造,加快完成剩余288个自然屯硬化路建设,加强对现有农村公路上的14座危桥进行改造和新建,夯实农村发展基础。探索农村道路管理、养护机制。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支持养护企业跨区域参与市场竞争,通过招标约定、签订长期合同等市场化手段,引导专业企业加大投入,提高养护专业化、机械化水平。将修建农村道路与区域特色资源开发利用相结合,发挥基础设施为乡村振兴铺垫基础的作用,把“四好农村路”建成农村百姓的致富路。到“十四五”末期,基本建立体系完备、运转高效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机制,基本实现城乡公路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形成农村公路网络,具备条件的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具备条件的乡镇(涉农街道)都有产业路或旅游路,农村公路耐久性、抗灾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村公路等级公路比例达到95%,全市农村公路优、良、中等路总比例达到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