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规划

  中山区“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中山区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五年,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以科技创新驱动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前沿科技、新兴业态蓬勃发展。后疫情时代,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产业变革发展新趋势,结合区位实际,系统谋划创新发展路径,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进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根据《大连市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框架》和《中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专项规划。

  一、“十三五”科技发展概况

  (一)主要成就

  1.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出台《中山区贯彻落实大连市建设东北亚科技创新创业创投中心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的十六条举措》《中山区鼓励科技创新发展政策措施》及补充意见,立足区位实际,从夯实创新基础、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升级、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激发创新动力、构建保障体系等方面,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发展;从支持创新平台和孵化载体建设、鼓励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支持企业参展办展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撑。

  2.科技创新基础逐步夯实

  “十三五”期间,全区累计注册科技类企业1451家,其中注册资金超千万企业260家,全区现存科技类企业3764家;累计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4家,“十三五”期末高新技术企业存量44家,是“十二五”期末的4倍之多;规模以上企业R&D投入从385.8万元增长至4007万元;重点企业完成科技成果转化31项。创新载体建设取得进展,取得国家级众创空间备案3家、市级众创空间备案1家;认定市级科普基地8家,其中2家被评为市级优秀科普基地。

  3.科技创新资金保障持续加强

  “十三五”期间,共组织107个企业和项目申报上三级科技创新政策,50家企业和项目获得上三级科技政策资金932.51万元。同时,充分发挥区本级科技创新政策引导作用。加强企业项目申报工作,加大扶持力度,兑现区级鼓励科技创新资金总计475.8万元,84个企业和项目得到扶持。

  4.科技创新发展氛围愈加浓厚

  充分利用新媒体工作平台迅速高效传达政策信息,进行创新企业和创新项目宣传推介,线上发布各类信息千余条,覆盖全区数百家科技企业。线下梳理企业比较关注的创新、人才等相关政策,分批次汇编成册,免费提供给企业。利用科技活动周等载体,开展参观、培训、企业间交流对接等活动,活跃区域创新氛围。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级创新创业大赛,先后4家企业获奖。连续举办中山区创新创业大赛,为60家获奖企业兑现奖金267万元,签订投融资意向、挂牌展示协议30余项,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创业活力。

  (二)存在的问题和短板

  “十三五”期间,中山区的科技创新发展虽然取得突破性进展,但也必须清醒认识到,与其他中心城区相比,还存在诸多问题和短板。

  1.综合创新实力有待提升

  辖区缺少研发总部企业和大型高端专业化创新型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力量不足,导致综合创新实力不够强劲,没有形成链条。

  2.创新载体作用发挥不够

  辖区没有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创新园等大型载体,只有2家众创空间,且规模较小,联合办公空间小而分散,科技创新要素聚集度不高,创新活力不强。

  3.企业创新投入有限

  辖区产业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有2家,科技型企业普遍规模偏小,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核心竞争力不强。纳入统计库的研发投入企业仅10家,且额度较小,对区域创新拉动作用不明显。

  4.创新型人才匮乏

  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端领军型人才、创新团队匮乏,人才引进力度和规模不大,对创新能力提升形成强大的资源约束。

  (三)发展机遇

  全球变局加大了我国在数字经济核心科技层面寻求“国产化”的紧迫感和必要性,依靠庞大的内需市场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国科技领域已有的人才和技术积累,必将在数字经济核心层“硬科技”方面取得突破,将对全球科技领域、世界经济及地缘政治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同时也提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连市2049城市愿景规划明确,大连市要“建设创新策源中心,打造更有活力的区域引擎”。大连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中也提出“建成东北亚科技创新创业创投中心,迈入国家创新型城市前列,打造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和产业示范价值的科创中心城市”的目标,并将中山区纳入沿黄海创新经济带发展组团进行布局。这都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中山区确定未来科技创新发展目标定位指明了方向。

  新冠肺炎疫情客观上为产业结构加速调整、产业链创新链重组带来了新机遇,对于中心城区来讲,在未来产业的规划布局方面,一定程度上拉齐了起跑线。与疫情防控直接相关、与人民生命健康联系紧密的产业,将持续成为经济受益产业;代表数字产业发展趋势的智慧物流、电子商务、直播网红产业等无接触新兴产业,将不断强化并长期受益;运用现代科技知识、现代技术和分析研究方法,以及经验、信息等要素向社会提供智力服务的科技服务业,将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发挥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db/847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