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批零住餐贸易额增长8%,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0%,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8%,重点产业项目完成投资150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高于省控线,生态环境、低碳发展相关指标完成省定目标。
(一)坚持主攻实体经济,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引擎,统筹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支撑。
持续抓链条强集群。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工业应税销售收入突破6000亿元。统筹化工园区联动发展,加快盛虹化工新材料、丰海丙烷综合利用、威孚环保新材料等项目建设,推动碱业公司搬迁升级改造、中复神鹰3万吨碳纤维首条生产线等项目竣工。争取“减油增化”项目取得突破,规划建设电子化学品专区。启动建设远大生物制剂项目,推动正大天晴、诺泰生物、德源药业等新上项目投产,建成运营中华药港商务服务区、医贸交易中心,提升生物医药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影响力。加快建设核电7、8号机组和连云港—仪征原油管道、抽水蓄能电站,启动实施3个储能项目,新增清洁能源装机容量1GW。推动石化基地绿色供能工程投产供汽。完成大科学装置试验平台综合调试,推进燃气轮机产业园建设。实施重点技改项目100个,推动冶金、食品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新理念、新技术、新形态,以科技创新和数字技术推动产业创新。打造花果山科创走廊,招引成果转移转化平台5个,实施关键技术攻关项目40个。加快建设“一带一路”技术转移中心、国际人才科创服务基地。新增企业研发机构40家、首台(套)重大装备6个,培育高新技术企业80家,科技成果转化50项,高价值专利突破3000件。持续升级“花果山英才”政策,引进各类人才3万人。实施“智改数转网联”项目180个,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0家、智能工厂1家、智能车间5个。做大做强市大数据中心。提升石化基地一体化智慧平台,规划建设“石化产业大脑”。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5G基站突破1万座。积极培育低碳能源、深远海开发、生命健康、前沿新材料、通用智能等未来产业。
优化提升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灌云空港保税物流园、海州智慧物流产业园等项目。拓展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推广“电商直播+”模式,打造“一县一品”爆款产品,新增省级电商示范基地、数字商务企业各1家,网络零售额增长15%以上。持续办好促消费活动,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培育壮大绿色消费、健康消费、文娱消费等新型消费。做优做精苏宁、万达等中心商圈,着力提升盐河巷、民主路等特色街区,合理布建中央厨房、流动早餐点,高质量打造12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推动滨海景区链式发展、大花果山景区组团发展,拓展邮轮游艇、休闲渔业、生态康养、科普研学和冰雪运动等业态,建成运营海州湾之星水上酒店。常态化开展旅游市场秩序综合整治,加快国家文旅消费试点城市建设。
持续壮大县域经济。狠抓项目支撑、产业培育和园区建设,产业投资、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努力在全省实现赶超进位。支持各县区打造优势明显、集中度高、关联性强的县域特色产业,建成一批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产业板块。深化县域开发园区管理制度改革,创新投融资机制,完善园区功能配套,切实提升产业项目承载力。探索园区土地二次开发、更新利用等新模式,盘活低效用地,不断提高产出率和贡献度。把共建园区作为南北结对帮扶合作的主抓手,搭建多层次合作对接平台,全力推进创新协同、机制共创、资源互享、人才交流,着力放大南北共建成效。
(二)聚焦海洋产业突破,持续提升海洋经济发展能级。始终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坚持陆海统筹,矢志向海图强,以更大力度激发蓝色动能。
推动海洋传统渔业转型。坚持“调近岸、谋深海、优养殖、扶加工”,引导海洋渔业向集约化智慧化发展转变。加快建设国家级渔港经济区、海洋牧场示范区,发展大型养殖工船、深海抗风浪网箱等深远海养殖。连岛国家中心渔港建成投用。推动南极磷虾产业园建设,开发利用高值化产品。培育发展海洋特色预制菜,启动建设海产品预制菜产业园。拓展海产品销售流通渠道,高水平打造苏鲁海产品产地市场,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海产品电商直播基地,海产品电商销售额超150亿元。
推动海洋新兴产业壮大。深化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促进海洋新兴产业规模化、特色化发展。建强海洋经济产业园、海洋装备产业园和流体装卸设备产业集聚区,实施电动拖轮、LNG储运、风电光伏装备等项目。支持本地药企加大海洋药物研发,加快建设海洋生物制药创新基地、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强化碳纤维在海上风电、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应用推广,引进深海耐压防腐材料等海洋新材料项目。推进海上光伏和风力发电规模化发展,跟踪海水制氢、船用绿色燃料等前沿技术,开展海上“能源岛”前期工作。实施徐圩海水淡化综合利用项目。
推动海洋科技创新赋能。发挥江苏海洋大学和中船集团716所、702所等引领作用,新增涉海科技创新平台8家。加快建设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招引各类人才120人,产出科技成果15项以上。7000吨级深远海试验船下水,1500吨级试验船开展海试。提升省海创中心运行质效,引进高水平领军人才创新团队2个,新增成果转化10项。广泛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加强与涉海重点高校院所合作,选聘涉海科技副总30名。启动建设琴岛海洋科技园。支持校企合作共建海洋人才培养实训基地。
(三)扩大东西双向开放,全力建设“一带一路”强支点。以制度型开放引领高水平对外开放,突出重大开放平台功能,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