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优化营商环境。突出“极简审批、无感应用”导向,扩大“不见面审批”覆盖面,持续擦亮“万事好通、周到有解”品牌。深化政银企对接合作,新增信贷投放超250亿元。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完善“轻微免罚”“首违不罚”等柔性执法机制。大力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深耕通州、乡贤回归创业,加强新生代企业家队伍建设,营造尊重企业家的浓厚氛围。
三、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更大力度汇聚转型动能
突出创新核心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积极推进省创新型示范区建设。
进一步壮大创新主体。优化科创激励政策,完善“科创项目—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体系,引进科创项目120个以上,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0家以上、瞪羚企业超10家。深化产学研合作,鼓励组建创新联合体,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60个,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80亿元。实施质量培育“青蓝计划”[7],争创省、市质量奖各1个,新认定“江苏精品”2个。
进一步做强创新载体。突出高新区创新主阵地,加快融入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打造创新要素集聚强磁场。深入实施孵化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推进新能源产业园建设,切实提升江海智汇园等载体运营质效,新认定省级以上科创孵化载体超3家。探索“科创飞地”孵化模式,推动一批离岸孵化器[8]挂牌运营,转化项目10个以上。
进一步培优创新生态。坚持科创基金赋能,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新增科技型企业贷款30亿元。全力打造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平台,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66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突破10亿元。发挥科技镇长团纽带作用,深入实施“510英才计划”,聚焦产业精准引才育才,新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60名以上,新增各类高技能人才1200名。推动众鑫科创人才公司在科技招商、载体运营、股权投资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四、以精建细管为抓手,更大力度提升城市品质
持续优化功能布局,加快城市有机更新,高标准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让城市更宜居、更宜业。
以系统思维优化城市格局。坚持规划引领,动态调整控制性详细规划,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地下管网、人防工程等专项规划,形成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聚力金沙湾新区开发,加快扬子江大桥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精心扮靓“城市新客厅”。积极构建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全力服务保障北沿江高铁、南通东站,推动南通绕城高速、沪陕高速扩容工程全线贯通,稳步实施通扬线南通市区段航道整治工程。以一系列重大交通工程的实施,加速空间格局优化和城市能级提升。
以工匠精神实施城市更新。探索老城区更新实施路径,稳妥推进通海路东侧等片区有机更新。改造提升老旧小区9个,支持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改善居住条件。渐进式推进通吕运河两岸整治提升,金乐公园建成开放,加快建设一批口袋公园,构建更富亲和力的公共空间、绿地系统。坚持全区安置一盘棋,统筹推进安置房建设,试行“房票”安置新模式,更好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以精细管理提升城市环境。依托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加快打造城市“智慧中枢”,实现信息互通互享、管理力量有效整合。优化公共空间停车管理,新增公共停车泊位200个,有序推进停车资源错时开放共享,缓解“停车难”问题。全面推广垃圾精准分类,新增“三定一督”小区31个,完成城区生活垃圾转运站维修更新。加大农贸市场、背街小巷、居民小区管理力度,深化占道经营、流动摊点、私搭乱建专项整治,大力营造干净整洁、文明有序的城市环境。
五、以富民强村为目标,更大力度推进乡村振兴
把农业农村发展放在现代化建设优先位置,加快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
推动农业发展欣欣向荣。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水平,建成高标准农田3.66万亩,推进“小田”变“大田”。依托乡土资源和产业基础,做好“土特产”文章,加快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提升农机运用水平,高标准打造万亩示范方,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发展助农直播,持续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新增“两品一标”[9]10个,畅通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绿色通道”。
推动农村面貌美美与共。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突出乡土特色和地域特点,打造“点上出彩、面上成景”的和美乡村。深入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行动,加快乡村振兴示范村多村联创,打造省特色田园乡村1个、宜居宜业美丽乡村8个。有效衔接农村改厕与污水治理,建设生态河道66公里。提档升级农村公路25公里,争创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区。
推动农民生活蒸蒸日上。深入实施“党建强村、双百倍增”[10]三年行动计划,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规模化、专业化、合作化生产经营,确保所有村村营收入达到70万元以上。稳步实施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完善农业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利益联结机制,多路径加快共同富裕步伐。实施“新农人”培育工程,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多措并举增加农民收入。
六、以绿色低碳为导向,更大力度改善生态环境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持续提升环境质量。聚焦PM2.5和臭氧浓度“双减双控”,突出抓好工地扬尘、餐饮油烟等污染专项治理,确保PM2.5浓度控制在26微克/立方米以内,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控制在1%以内。提升污水收集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运维水平,开展汛期水质达标攻坚行动,保持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100%,Ⅱ类比例持续上升。加强土壤污染生态修复和风险防范,严厉打击非法倾倒固废危废行为,全力打造“无废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