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打造双向开放高地。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超前的眼光,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抓牢重大战略机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在更大范围集聚要素资源、开展区域合作、承接产业转移,最大限度把战略机遇转换为发展势能。推动外贸稳中提质。更大力度支持企业“走出去”,深入实施贸易促进计划,组织“千企百展”开拓国际市场。大力培育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新模式,加快推进开发区保税仓投入运营,着力打造外贸新的增长点。加大外资吸引力度。强化外资企业服务,支持光大环保等一批外资项目增资扩股、利润再投资。优化外资利用结构,重点招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项目,全年落地外资项目不低于5个,力争制造业利用外资占比达70%以上。
三、坚持以宜居宜业为发力重点,更强能级建设中等城市
聚焦品质提升、业态提档、治理提效,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努力让城市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
内外兼修提升城市品质。科学规划空间布局。坚持“多规合一”,充分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引领作用,加快编制各类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统筹布局公共服务设施,严格城市风貌管控,稳步铺开“三区两带一环”城市布局。深入推进外联内畅。配合开展徐州东部绕越高速、台睢高速公路建设,全速推进新港及其连接线、南大桥维修等重点工程,启动实施昆明街、苏州路等城区道路建设,着力构建“公铁水”多式联运现代运输综合交通体系。稳步实施城市更新。积极顺应群众期盼,持续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序时抓好韵水湾、东湖佳苑、新城佳苑等小区建设,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造、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等工程,全力推动“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迈进。
多措并举增添城市活力。把握城市经营“新趋势”。坚持以需求为导向,踏准市场节奏,有序做好土地出让,持续盘活低效资产,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拓展产城融合“新空间”。启动河湾高品质高中、润城大酒店等一批配套功能项目,全力打造六保河水街等特色街区,加速推动人气、商气、烟火气集聚,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培育消费业态“新场景”。加快招引优质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首店经济”“体验经济”等新业态,持续提档宏大财富中心、大唐街等老城商圈,做强中钰广场、宝龙广场等新城商圈,不断带动消费升级,激发消费热情,更好满足群众融合式、多元化消费需求。
精细精致优化城市治理。下足绣花功夫。完善部门、属地“联勤监管、联动执法”模式,规范便民服务点设置,长效整治违规停放、占道经营等乱象,加快提升垃圾分类治理、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行水平,切实管好市容“微环境”,全力创建省级城市管理示范市。强化数字赋能。用好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畅通数据归集共享,深化智慧停车、建筑垃圾运输、扬尘治理等数字化监管平台融合应用,打造“巡查管理、信息采集、指挥调度、反馈处置”一体化管理模式,推动城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涵养城市气质。持续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积极选树先进典型,讲好“最美邳州人”故事,引导群众遵守公序良俗、弘扬传统美德,让城市由内而外散发文明气质。
四、坚持以融合发展为目标方向,更深层次推动乡村振兴
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力打造“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样板。
三产融合发展现代农业。突出全产业链条推进,加快建设高水平农业强市。稳产保供抓实“一产”。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坚持“良田粮用”,严格保护利用,规范“占补平衡”,强化残次林地、沟渠等零碎资源整理,深入实施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新(改)建提升高标准农田7.32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90万亩以上、总产超85万吨。项目带动提优“二产”。瞄准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等重点领域,深耕银杏、大蒜、肉禽、炒货等优势特色产业,放大益客、正大、立华等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全年招引农业重大项目不少于59个,培育徐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8家,全面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业附加值。创新模式激活“三产”。坚持“产加销”一体化发展,鼓励发展农产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等模式,进一步打响“邳州炒货”“邳州白蒜”等区域公用品牌,新增绿色优质农产品认证10个,力争入选省级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1个。
常态长效打造和美乡村。强化巩固提升,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努力把村民愿景变为美丽实景。展现整洁宜居之美。统筹抓好农房改善、污水处理、户户通、“厕所革命”,推广新型大蒜晾晒架,改善农房2000户,新建提升农村户厕3.5万座,建设农村道路260公里,不断改善提升人居环境。展现生态特色之美。坚持因地制宜、分级分类,以“微改造、微创意”,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着力保持乡村风貌,突出村域特色,做到各美其美,创成省级生态宜居美丽示范镇1个、示范村10个、特色田园乡村2个以上。展现文明善治之美。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作用,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探索标准化红白事流程,切实减轻群众“人情负担”,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完善“红物业”“微网格”“议事点”“积分制”治理体系,进一步推动力量下沉、服务前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多维路径促进富民增收。找准突破点和发力点,加快共同富裕步伐。扩大改革成果“增收益”。持续深化公共空间治理,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全域推广“小田并大田”改革,整合完成60万亩以上,加速推动农田集中连片、提质增效。推动集体增收“可持续”。深入实施经济薄弱村提升行动,用足用好“图码管控”成果,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创收奖励试点,分类采取发包租赁、村级自营、村企联建等不同方式,大力发展集体增收项目,确保年收入30万元以上的村不低于466个,其中50万元以上的村不低于221个。拓宽农民增收“致富路”。持续实施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年培训高素质农民3000人以上,不断壮大“新农人”队伍,全力促进就近就业,鼓励创业富民,持续增加经营性和工资性收入比重,着力形成多渠道、多元化增收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