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外资外贸信心。积极组织企业赴境外拓市场、争订单、扩份额,提升市场占有率。支持企业开展境外商标注册、专利申请、出口产品认证等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竞争力。鼓励企业用好出口信保、贸易融资、RCEP等政策工具,增强抗风险能力。加快跨境电商建设,推动“产业带+跨境电商”融合发展,培育外贸发展新引擎,实现外贸进出口正增长。着力推进国有投资平台和优质外资企业境外发债募集资金,鼓励外资企业并购、利润再投资,实际使用外资实现稳中提质,力争完成1.8亿美元。
二、突出项目攻坚,以重大项目推进动力变革
我们将树立“大抓项目、抓好项目”的鲜明导向,不断扩增量、优存量,以项目建设之“进”支撑经济发展之“稳”。
做好项目招引。聚焦七大主导产业和“两区四园”主战场,突出强链补链延链,大力推广五大招商模式⑤,招引一批创新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项目,充实一批大而优、小而精的本地企业技改扩能项目,布局一批与丹阳产业特色相关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项目,力争全年新招引项目超70个,其中30亿元以上项目超过4个,实现总投资超400亿元。
做强项目载体。坚持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借力“两区四园”布局优化、低效用地“腾笼换凤”,盘活利用闲置低效用地3500亩以上,做好百亩以上连片净地储备,实现“地等项目”。立足园区现状和项目发展实际需求,本着适度超前原则,对照“新九通一平”标准,加快推进园区道路、管网、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全面理顺“一区多园”管理体制,构建区域合理分配机制,形成共建共享格局。
做优项目服务。用好产业项目综合评估、对赌条款监管、“双一”服务⑥、“双线会商”⑦等各项措施,推动项目落地、建设推进和投产达效“三大攻坚”,确保205个市级重点产业项目9月底前全部开工。落实重大项目专班服务推进机制,保障恒美偏光片等省级项目顺利实施。
三、突出产业转型,以转型升级推进效率变革
我们将深化产业强市战略,实施传统产业焕新工程,加快推动丹阳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0%以上。
积极构建产业竞争优势。抢抓新型工业化战略机遇,利用新能源、新技术、新业态,持续放大传统制造业优势,着力构筑汽车零部件产业供应数字化平台,积极推动眼镜产业开拓AR、VR新赛道,抢占元宇宙发展高地,发挥大健康产业链主企业示范效应,推动更多优质项目尽快投产达效,力争实现汽车零部件产业、眼镜产业、大健康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5%、10%、10%。加快壮大新兴产业集群,实现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取得新突破,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40%以上。落实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行动,推动生活性、生产性服务业提档升级,创成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2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4家。鼓励优质企业冲刺资本市场,加快推动丹耀、冈田、恒神等企业A股上市。
深入实施“智改数转网联”。强化数字化转型服务供给,打造智能制造示范标杆,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开展免费诊断、实行投入补助,降低企业“转”的成本,让企业真正“敢转”“愿转”“会转”。力争规上工业企业互联网应用基本实现全覆盖,申报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0家以上,实现5G工厂零的突破,创成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工厂)6家,完成“上云”企业30家以上。
加快形成绿色发展体系。紧抓绿色电网改造契机,积极发展光伏发电,重点建设7个市场化并网光伏发电项目,提高绿电利用比例。深入推进清洁生产,着力建设绿色低碳工厂、绿色低碳工业园区、绿色低碳供应链,新增绿色工厂5家以上。聚焦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加强节能降碳改造和资源循环利用,加大2家重点钢企超低排放监管力度,着力打造无废城市。
四、突出创新驱动,以科技创新推进质量变革
我们将紧扣丹阳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高标准建设国家创新型县市,集中优势力量向创新“高峰”攀登。
强化创新能力建设。彰显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丹阳本土企业集聚,构建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力争有效高企突破38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500家。依托北京人才工作站、上海飞地孵化器平台,力争招引创新团队5个以上、创新型企业3个以上。加强创新阵地建设,探索“平台+创投+孵化”公共研发平台运营新模式,加快慧创脑科学长三角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进度,力争新建省级企业研发机构4家以上。
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完善产学研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立全市统筹的“一中心一平台一基金”和“多链条多院所多模式”⑧创新成果转化体系。统筹科技创新资源,优化“揭榜挂帅”机制,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超8%。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提高科技投入的转化效益,争取省成果转化项目立项1个以上、省级奖励2个以上,孵化科技企业10家以上。
强化科创人才招引。推动校地、校企融合发展,依托“丹凤朝阳”“大学生聚丹”等人才计划,新增各类高层次人才60人、大专以上人才9000人。深化人才攻关联合体建设,实施“新生代企业家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坚持以科创赋能企业家队伍建设。开展“人才服务质效提升行动”,打造高品质人才友好街区,让更多“千里马”在丹阳竞相涌现、各尽其才。
五、突出宜居宜业,以建管融合提升城乡面貌
我们将锚定“运河明珠”定位,系统提升城市有机更新水平,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共荣发展,努力让城市更宜居、乡村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