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区老促会荣获全国老区宣传工作特等奖和省帮扶示范项目管理先进单位,区老年大学获评省示范老年大学,区关工委入选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供电、供水、供气、供热、通信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气象、供销、邮政、民宗等工作富有成效,区志、文史、工会、老龄、青少年、妇女儿童、机关事务、外事侨务等工作均取得了新的进步。
各位代表,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2023年的成绩来之不易、令人振奋,这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上下凝聚共识、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离退休老同志、企业家朋友,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驻区部队、省市驻区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淮安区建设与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主导产业集群效应不强,重特大产业项目储备不多;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长效综合管理有待提升;公共服务供给仍需提质扩量;安全生产、生态环境、社会治理等领域还存在短板;财政“紧平衡”压力较大;少数公职人员攻坚劲头不足,政府作风效能还需加强。知不足而求奋进,我们将高度重视这些问题,迎难而上、久久为功,认真加以改进和解决,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待。
二、2024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攻坚之年,也是淮安区加快跨越赶超、在新征程上更好建设展示“象征意义”窗口的关键之年。直面挑战,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区域竞争日趋激烈,推动经济扩总量、提质量、调结构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肩负着蓄势突破的时代使命。着眼大局,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纵深推进,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的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我们迎来顺势而为的重大利好。审视自身,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和关心关怀为全区上下干事创业注入不竭动能,特别是近年来持续攻坚重特大项目,发展活力更加充沛,我们具备乘势而上的坚实基础。只要我们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区委的安排,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发展观、资源观、实践观,拿出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就一定能绘就中国式现代化淮安区新实践的生动图景。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牢记总书记对江苏和淮安的殷切嘱托,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市区委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以稳促进、先立后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持续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奋力在全市当龙头、作表率。
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GDP增长7.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规上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分别增长13%、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外资实际到账、外贸进出口稳中提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节能减排、大气与水环境质量、粮食安全等约束性指标完成省定目标,社会大局保持安全稳定和谐。围绕全年目标,着重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聚力项目牵引,加快县域经济蓄势崛起。始终把项目攻坚摆在头版头条,全流程跟踪、全链条服务、全周期管理,打造“四最”营商环境,以项目之进支撑经济发展之稳。
实施项目招引提速行动。围绕项目招引“1145”工程,新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00个,其中10—50亿元项目10个、50亿元以上项目4个,百亿元项目有新突破,协议引资额500亿元,力争当年签约项目开工率50%以上。坚持“走出去”驻点招商,多频次开展“小而精”专题推介活动,在武汉、长沙等地成立振兴发展促进会分会。深化产业链招商,以10亿元以上重特大产业项目为重点,集聚上下游关联项目。健全项目信息快速研判反馈机制,源头把关项目质态,实现从有到优新跨越。关怀关爱优秀企业家,强化鼓励激励,营造敬商、爱商、亲商、护商的社会风尚。
实施项目建设提质行动。围绕项目建设“6842”工程,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60个,其中10—50亿元项目8个、超50亿元项目3个,竣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40个,完成工业投资220亿元。实施省市重大产业项目45个,年度投资计划187.58亿元。强化机制保障。落实“五新”全生命周期管理,严格日督查、周交办、月督办,推进运时通等项目开工建设,确保富仕佳新材料等项目竣工投产。强化载体保障。抓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东六路、东七路建成通行,新建经二十一路南延、翔宇大道东延等路段,实施开发区片区管网疏通工程,加快国信工业园污水处理厂、范集作业港建设。强化要素保障。力争完成挂钩指标2000亩、占补指标3000亩;做好低效闲置用地收储置换,确保盘活3000亩,力争4000亩;开展排污指标“核总量、算减量、腾总量”,推进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等减排项目入库,加大非工业领域摸排核算,探索跨类别使用,有力提供环境总量支持。
实施项目达效提标行动。建立竣工项目提前介入、服务转接机制,“一企一策”制定培育方案,确保达产达效。加强质效跟踪,了解企业经营实况,梯次推进入统。加强金融扶持,组织银企对接,开展中小微企业融资促进行动,做大做优小微贷、政府担保、过桥资金、供应链金融政策工具箱,畅通多元融资渠道。加强市场拓展,搭建产品推介、信息互通合作平台,助力新竣工企业融入产业链供应链,助推区域产业优势互补、上下联动。
(二)调优产业结构,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高质量完成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在摸清“经济家底”基础上,推动产业体系转型升级,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