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主城区网络型交通建设。构建内畅外联的综合交通体系,为区域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积极推进沪渝蓉高铁、沪通铁路二期建设,开工建设高铁宝山站、S16蕰川高速、长江西路快速路、铁山路(长江西路-S20)等项目,加快推进轨交18号线二期、同济路快速路和宝钱公路等项目建设,完成陆翔路(鄱阳湖路-杨南路)等道路建设,稳定轨交19号线站点方案并启动动迁腾地。继续推进排堵保畅工程,调整优化10条公交线路,新增100个公交候车亭、1000个公共停车泊位。
(三)全力以赴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样板区建设。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走好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转型之路,打造成为重工业基地绿色转型的示范样板。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转型。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大力构建绿色生产方式。以传统产业绿色升级改造推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与宝武集团共建宝武(上海)碳中和产业园,支持宝武氢能等新能源产业发展,鼓励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既有建筑节能降碳改造,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新建工业厂房光伏安装等应用。大力构建绿色生活方式。在南大、吴淞等重点转型区域率先示范打造绿色城区,加快建设绿色双碳公共服务平台。继续巩固垃圾分类成效,引领“新时尚”。推进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等新能源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市民养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不断改善城市环境品质。持续依法铁腕稳妥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坚持每月调度机制,动态排摸整治环境“脏乱差”区域,确保完成剩余货运堆场和废旧物资回收站整治。加大规划调整、产业政策扶持力度,加快转型地块“腾笼换鸟”,开工建设一批转型项目。聚焦城市主干道和关键节点,持续打造“迎宾大道”和“城市会客厅”。规范集卡通行秩序,积极推进友谊西路、宝安公路等一批道路高峰限行,力争同济路高架实施全天限行,沪太路、蕰川路等道路实施全线客货分道,不断提升城市交通安全水平和市民出行感受度。
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坚持管理性、工程性措施并举,深入实施“片长制”“路长制”“河湖长制”,加强对大型集卡等移动源治理,推动污水管网建设和水生态修复,做好土壤修复治理,加快推进南大北、真大等初雨调蓄设施建设,完成长江路污水管、竹石连通管等建设,确保河道“3+15”考核断面水质持续达标,PM2.5、AQI优良率等指标持续保持全市较好水平。新建各类绿地50公顷、立体绿化3万平方米、绿道7公里。
(四)全力以赴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在逆周期中付出超常规努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韧性,牢牢稳住经济基本盘。
聚力提升产业能级。坚持以科创驱动产业转型,实现稳增长基础上的结构优化。放大“科创+产业”融合发展优势。以大项目、大平台为牵引,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做大生物医药、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新材料等优势产业集群,持续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前瞻性布局智能终端、元宇宙等新赛道,培育占据制高点、掌握硬科技的未来产业。加大招大引强力度。综合运用驻点招商、数字招商、以商招商等手段,大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引领带动性强的优质项目和总部型、高能级企业,推进翔丰华新材料、乐土生命科技等一批总投资超10亿元的优质项目落地。
聚力扩大有效投资。发挥投资对稳增长、优结构的关键作用,努力拉动经济稳定增长。加大产业投资强度。坚持新增用地按照4:4:2比例安排,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现代服务业发展,推进MAX科技园二期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实现开工,光驰半导体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形成实物投资量,确保完成工业投资140亿元。保持政府投资规模。聚焦城市功能提升和民生品质改善,强化政府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深化联合会审改革,推动上大美院配套道路等一批重大工程开工建设,确保完成政府投资108亿元。稳定房地产投资。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新拿地房地产项目审批和建设速度,推动新建商品住宅有序上市和销售,支持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聚力提升经济密度。坚持“四个论英雄”导向,加快提升园区投资产出强度和商务载体效益。提升市级特色产业园区能级。坚持以功能性、战略性项目建设为牵引,切实提升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等5个市级特色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度和显示度,年内推动国盛产投宝山药谷二期等项目实现开工,艾博生物、发那科三期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深入实施存量低效用地盘活计划,精准盘活产业用地2000亩以上,完成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任务,释放更多发展空间。同时,持续放大“租税联动”政策效应,努力提高商务载体单位面积产出。
(五)全力以赴创造高品质生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市民群众关切的“急难愁盼”问题,切实提升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提升就业和养老服务水平。以新一轮创业型城区创建为契机,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帮扶引领600人成功创业,帮助2000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安置率100%。强化“五心”养老品牌,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新建400张养老床位、120张认知症照护床位、1家综合为老服务中心、5家老年人助餐服务场所,完成200户适老化改造。
扎实推进住房保障工作。加快城市更新步伐,全面推进杨行东街、顾村胡庄、大场场南等新一轮“城中村”改造,深化研究罗店老镇等改造方案,加快推进张庙泗塘一村不成套房屋改造。新增筹措7000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新开工区属动迁安置房30万平方米,解决在外过渡居民安置500户。完成住宅修缮56.7万平方米,新增电梯加装600台、完工200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