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优化升级。制定优化营商环境5.0版,推出150项改革举措和10大特色品牌,打响“首席服务员”[⑤]等服务品牌,“以人为本稳就业,宜商惠民促发展”获评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十大优秀案例。推行免申即享、一键即享、精简审批、分期审批,创下从土地招标到规划方案公示仅23天的“杨浦速度”。紧抓“一网通办”建设,新增139项涉企高频事项“掌上办”,首批试点外资企业设立全程电子化,创新推出“码上注”[⑥]“长三角创业一件事”[⑦]平台。组织开展中小微企业“法治体检”,推出全市首份企业数据合规指引,落实轻微违法行为免罚清单,推进信用修复全流程在线高效办理,以开放包容的市场环境助力企业健康发展。
(三)抓基础强功能,城区环境品质不断提升。我们始终把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着力补齐短板欠账,以更大决心和力度加快城市更新改造,努力让群众住得更安心、城区变得更靓丽。
老旧小区改造加快实施。我们以精准的政策、细致的工作、阳光的流程,加快零星地块旧改攻坚,创新实施跨区域多地块合并征收,完成最后约600户1.18万平方米征收任务,杨浦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画上历史性句号。美丽家园项目受疫情极大影响,但我们抢工期、提速度,实际开工100万平方米,竣工51万平方米。启动邯郸路500、524弄和凤南一村等不成套住宅更新改造,多层住宅加装电梯206台,住宅老旧燃气立管改造1万户,多措并举让居民幸福感“原地升级”。
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双十”项目快启动、早复工、抢进度、抓收尾,隆昌路越江隧道、滨江综合排水工程等开工建设,昆明路变电站、淞沪路综合整治工程等顺利竣工,北横通道和军工路快速路等市级重大工程取得积极进展,城区交通路网、功能设施日益完善。建成“美丽街区”5条,创建精品示范路13条,完成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16公里。大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增5G基站364个、公用充电桩700个、智能回收设备205台,努力让居民生活更便利、城区治理更智能。
精细管理水平稳步提升。区级城市运行中心正式投用,数字值守和社区疫情防控智能应用系统成功上线,数字城管、智慧工地等应用场景落地见效。围绕城市治理的痼疾难症,持续加强违法搭建、乱设摊、群租房等乱象整治,拆除存量违法建筑5.05万平方米,高效处置涉疫封控区域医疗废弃物,巩固提升生活垃圾分类质效。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70周年环境整治活动,积极推进无疫小区、文明城区创建,打造卫生整洁、文明有序的环境氛围。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面实施第八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发布碳达峰实施方案,推动城区绿色低碳转型。推进大创谷低碳发展实践区示范建设,加快打造低碳社区,开展绿色建筑创建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项目38个。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内环桥下滨水空间提升工程、复兴岛滨河公共空间改造及环境治理项目完工。全区11个市考核断面水质100%达标,优于Ⅲ类水断面增加到10个,河湖面积率居中心城区首位。建成公园城市一期项目,大桥公园对外开放,新建改建口袋公园8座、公园绿地8.03公顷、绿道3公里。建成16个小微环境空气监测站,PM2.5累计均值浓度同比下降8%。
(四)抓实事增福祉,民生服务保障持续发力。我们牢记为民宗旨、笃行利民之举,全力办好10类51项政府实事项目,用心做好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服务保障,倾力解决市民群众因疫情遇到的困难问题。
民生底线切实兜牢。密切关注疫情下的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全力做好封控区域物资保供、就医问药等工作,加大对独居老人、流浪人员、因疫致困人员等重点群体帮扶力度,累计救助各类对象超70万人次,支出超5亿元。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新增就业岗位3.54万个,加大重点人群专项就业服务力度,养老护理员首次作为重点人才引进落户杨浦,帮助4346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杨浦户籍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77%。深入实施“人人乐业”行动,提供阶梯式技能培训服务,开展全市首批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我区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中斩获金牌。持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全市规模最大的“江湾社区”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建成投用。编制完成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22-2035),新增养老床位350张,完成3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建设、330户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2个居民区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加大公办托幼一体化建设力度,在12个幼儿园增加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280个。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健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机制,加快杨浦军休中心建设进度,完成优待证发放近4万张,军政军民团结更加巩固。全力推进与西藏、云南两地五县的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加大产业协作、消费帮扶、人才支援等方面支持力度。
社会事业扎实推进。入选首批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同济大学附属新江湾城实验学校、控二小学分校等5所学校竣工验收。疫情期间13万师生线上线下教学平稳有序,中高考成绩保持高位稳定。民办教育改革深入推进,“双减”工作落地见效。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加快区中心医院、第一康复医院项目建设,大桥社区卫生中心迁建工程开工,各区属医疗机构上线数字化“便捷就医”服务,在全市首设互联网医院保供药店配送点。持续深化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长江口二号古船在杨浦滨江上海船厂旧址落座,YOUNG剧场、周虎臣曹素功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成开放,区文化旅游局(区文物局)获评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上海院士风采馆荣获2项国家级荣誉。入选全国首批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区),社区(运动)健康师项目获评“上海医改十大创新举措”,杨浦代表团在第十七届市运会斩获金牌160枚,团体总分暂列全市第二,创历史最佳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