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一年,困难大于预判,结果好于预期;成绩殊为不易,值得倍加珍惜。这是市委统揽全局、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拼搏、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奋斗在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向驻启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指战员,向所有关心支持启东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和海内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有效投资缺乏后劲,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还不牢固;创新驱动力不够强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需提高;城市功能配套有待完善,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的期盼尚有差距;少数干部的担当意识、创新精神、攻坚意志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等等。对此,我们将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2023年目标任务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学习宣传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我们要坚决贯彻“五个牢牢把握”和“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的重要指示,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启东新实践,奋力开辟高质量发展新境界,让中国式现代化在东疆大地充分展现可观可感的现实图景。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重大。当前,外部环境动荡不安,区域竞争日趋激烈,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支撑启东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因素也在不断增多。尤其是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更大力度推进,上海大都市圈“1+8”空间协同规划赋予我市全球功能支撑性节点的定位,省内区域协调发展布局更高水平实施,通州湾新出海口吕四起步港区开港运营,北沿江高铁加快建设,启东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愈发广阔、前景更加光明,我们理当积极作为,也应当大有所为。我们要不断增强“朝受命、夕饮冰”的事业心和“昼无为、夜难寐”的责任感,抢抓机遇、苦干实干,努力在格局重塑中抢占先机,在区域竞争中勇立潮头,在新的赶考路上交出新的优异答卷。
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南通和启东市委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深入实施向海发展战略、接轨上海战略,全力推动产业提质、项目引领、开发开放、城乡融合、绿色发展、普惠共享、共建共治,加快建设沪苏一体融合发展窗口城市,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启东新实践开好局起好步。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完成同口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5.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制造业投资增长8%,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5.5%,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2.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以上,进出口总额增长5%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降幅达到上级下达目标。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七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产业提质,聚力转型升级,持续壮大实体经济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激发创新活力、做强市场主体,打造更具支撑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增强现代产业竞争力。深入推进产业倍增三年行动计划,实现规上工业应税销售1350亿元,增长20%。加快海工重装、港口机械、冷链物流等产业集聚,临港产业规模超750亿元。壮大电动工具等传统特色产业腰部企业规模,应税销售达320亿元。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及半导体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税销售增长30%以上。推动建筑业工业化、智能化转型,引导本地企业与央企、头部企业深度合作,建筑业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加快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应税销售超800亿元。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积极培育研发设计、金融服务等新兴业态,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引进入驻楼宇项目不少于50个。推动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多样化,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常态化举办房产、汽车等展销会,全面激发消费活力。加快推进文旅融合发展,龙湾水镇投入运营,新增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创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进一步提高“日出江海、美丽启东”旅游品牌影响力。
增强科技创新驱动力。深入实施高企培育五年倍增计划,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00家。加大科技招商力度,规划建设科创项目集聚发展区,新招引科创项目不少于100个。高水平打造科创平台,加快北大生科华东产业研究院二期、启东复旦医学创新研究院等平台建设,新增省级以上孵化器2个。支持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新增省级以上企业研发平台5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3件。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组织实施“东疆科技计划”攻关,提高成果转化和孵化能力,新增高校技术转移中心5家,实施产学研项目超200个。加快成立科创集团,设立科创项目及产业扶持基金,不断健全创新创业投融资服务体系。完善“1+N”人才政策体系,扎实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省级试点,入选省级以上人才计划15名,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80名;持续开展“东疆工匠”评选,引育高技能人才150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