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坚持文旅兴市,一体联动,彰显高质量发展影响力。实施文旅“登高”行动,推进文旅投资高速度、宣传高频次、融合高质量、建设高品位,力争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增长40%。
提升旅游品质。建成龙潭河景区索道、天龙隧道,形成“东进西出、西进东出”大天柱山旅游格局。推进环天柱山路坞岩至龙潭段建设、241省道无岳高速槎水出入口至大港河段改造。启动天柱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迎接世界地质公园再评估。加快旅游度假区项目落地。推进天柱山庄改造二期建设,建成开放东关栈道。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建成痘姆陶工社、王河舒席产业园。实质运作天柱书院、诗会、论坛、影社,提升天柱山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景区、平安景区、智慧景区建设,提升旅游品质和游客体验,浓郁全民参与、全域旅游氛围。
丰富旅游业态。大力发展研学游、避暑游、滑雪游、红色游、疗休养、夜游等新业态,扩大旅游产品供给。精心实施国家储备林项目,撬动社会资本,招引重大文旅康养项目3个以上。建设皖源文化公社,争取沪皖(天柱山)生态康养基地项目,争创薛家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推进天柱山宿集项目,新建精品民宿5家以上、大众避暑民宿片区3个以上,做大环天柱山民宿集群。加快环潜水河旅游节点打造,做活亲水乐水文章,争创环潜水河省级旅游度假区。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等现代服务业。持续打造长板速降、滑板、马拉松等高端赛事品牌。
拓宽旅游市场。抢抓“大黄山”机遇,加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合作,继续实施高铁游等政策,强化营销能力建设,巩固提升周边市场,拓展中远程市场,开拓国际市场。畅通央视等高端主流媒体宣传渠道,实施“千人抖音团购达人”孵化行动,创新开展“名人名家打卡天柱山”“乘高铁游天柱”等系列活动,放大春晚吉祥物“兔圆圆”原型“模鼠兔”等“IP”效应,打造网红打卡地,让更多游客走进潜山、体验潜山。
(六)坚持做靓城市,建管并重,夯实高质量发展承载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面开展省级现代化中小城市培育试点,以高标准建管服务高质量发展。
精心建设品质城市。紧扣山水花园历史文化名城定位,外建环城主题公园、内建文旅融合街区,加快实现“日游天柱、夜游皖城”。推进南岳路、梅苑路改造,建设乔公路、晴川路一期、金家河路二期,持续完善城南新区、城北片区路网体系。围绕高铁、高速建设,谋划打造城南“两高”综合交通枢纽。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工程,建成开放舒王阁、文峰塔,建设皖源文化博物馆,彰显城市文脉。完成潜水取水口迁建、梅河生态治理,实施潜水左岸生态修复,建成河西新区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城区污水处理厂,建设经开区外环路排涝工程,优化城市水生态。改造富钰阁等6个组团19个老旧小区,实施棚户区改造1427套,进一步提升居住品质。
精致打造文明城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统领,健全完善权责明晰、条块联动的“大城建”“大城管”工作机制,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制度化。完善住宅小区、公共场所充电设施,建设智慧交通和便民停车系统,切实解决“停车难、充电难”等问题。推动综合行政执法进小区,扩大物业分类管理覆盖面,加强社区活动场所建设,创建“皖美红色物业”,提升社区建管水平。科学谋划实施城建项目,加强市政工程全过程监管,规范“马路拉链”修复和候车亭、路名牌等“城市家具”。大力整治临街乱搭、占道经营等文明乱象,综合整治背街小巷和违法建筑。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建成运营零碑菜市场、经开区菜市场,推进“文明菜市”向乡镇延伸。深化城乡环卫和园林绿化建管养一体化,常态化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扩大高质量发展吸引力。巩固提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成效,变美好环境为美丽产业、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彰显绿色生态优势。推深做实林长制,加快推进示范区先行区建设。修编潜水河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编制林草地、湿地保护利用规划,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15万亩,打造一批森林景观带、林业景观示范基地。推进森林防火路网、隔离带、蓄水池建设,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试点,抓好松材线虫病防控,保护好森林资源,争创国家森林城市。
加强环境污染防治。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进道路运输、建筑扬尘、餐饮油烟等重点领域深度治理,加强PM2.5和臭氧协同防治,力争空气优良率达90%以上。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和土壤污染治理,推进城市排涝、水系整治和城镇黑臭水体治理,建设重点区域污水截流和排污工程。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四项重点工作,持续开展河湖“五清四乱”专项行动,推进幸福河湖建设。
探索“两山”转化路径。做好“生态+”文章,建设“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展示馆,谋划推进环金紫山、浒山湖“两山”转化实践示范区建设,打造长三角生态健康后花园。制定实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方案,编制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报告,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持续释放“两山”转化红利。
(八)坚持民生至上,用心用情,提升高质量发展保障力。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群众所思所想所盼,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市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