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浙江省)宁海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1月31日)

  一以贯之做优绿色农业。坚持科技强农、机械强农,高质量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谋划实施总投资近20亿元的25个农业产业和配套项目,打造“一二三产融合、产研加销贯通”的农业现代化高地。加速汇聚新动能,支持东海水产研究所设立宁海渔业创新研究中心,谋划实施智慧农业云平台和下洋涂粮食数字化种植农场项目,新增引入工厂化养殖企业1家,推动工厂化海水养殖加速成链,创成省综合性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加快打造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扛稳粮食安全重大责任,严格耕地保护,全力攻坚下洋涂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工程,启动市级保障性蔬菜基地建设。做深“宁海珍鲜”品牌,加快高端产品研发,严格农产品遴选质量标准,力促品牌增值溢价,让更多农业主体共享品牌红利。

  (二)紧扣供需有机结合方向,持续提升县域发展活力度

  深化改革强活力。突出系统集成和数字化引领,一体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形成更多标志性成果。坚持营商环境也是生产力,以“一号改革工程”的坚定决心,全力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探索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力推包容审慎监管和柔性执法,鼓励银行深化无还本续贷,引入REITs⑩等新型融资工具,力争市场主体突破10万户。系统梳理财政政策,迭代升级产业政策,进一步优化园区、部门权责,研究确定新一轮乡镇(街道)财政体制,不断激发内生动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实质性推进“国企集团化、集团赛道化、赛道实体化”。突出“亩均论英雄”导向,扎实开展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做实“标准地”改革,规范工业用地二级市场管理,加快消化闲置低效土地。

  扩大投资增活力。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在项目工作上,谋划实施千亿投资工程⑪,以高质量投资支撑高质量发展。狠抓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活用“一码管项目”,形成“谋划招引、决策落地、建设推进、履约评价”全过程闭环的“一盘棋”项目管理机制。大力开展投资攻坚,全速推进总投资超1500亿元的313个重点工程,全面提升项目开工率、投资完成率,确保民间投资占比保持55%以上。做实项目前期,滚动做大项目储备,争取更多项目获得上级资金、用地、能耗支持。精准开展产业链招商,举办光伏储能高峰论坛,争抢链主型、配套型、税源型项目,关心呵护本土企业,支持回归企业扎根宁海,确保完成实到外资1.3亿美元、内资160亿元。

  提振消费激活力。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引导传统商贸创新转型,优化实体零售业态布局。做精扮靓特色街区、特色商圈,开业城隍庙高品质步行街,投用城西邻里中心,加快形成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构建促消费常态机制,精心谋划新消费、新旅游、新生活、新设施等“四新”场景建设,深入开展“一镇一节、一乡一品”工程,用心策划旅游推广,探索跨地区消费引流,加速撬动市场潜力,点旺人间烟火气。谋划建设直播电商基地,壮大社区电商、数字消费等新业态,推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网络零售额分别增长8%和6%。

  开放合作促活力。坚持跳出宁海发展宁海,更加主动融入长三角、接轨都市圈,积极承接基础设施延伸、产业资源转移、科技人才溢出,密切与周边县(市、区)交流合作,在更大格局上积蓄势能、借势而进。积极开展“百团千企万人”拓市场促招引行动,加速组织企业出国参展、出海抢订单,全力支持有能力的企业建设海外仓、打造境外产业园,在更广市场上抢占份额、赢得主动。加快宁波南部滨海经济开发区区镇融合、功能完善、规模跃升,吸引聚集更多链主型牵引性项目,打造现代化产业园区;推进宁海经济开发区聚焦主业、盘活资产,建设新型都市工业集聚区和城市经济产业区,在更优空间上聚合要素、蓬勃发展。

  (三)紧扣新型城镇化路径,持续提升美好生活可及度

  提升城市品质。编制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统筹推进重点片区及专项规划设计,着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启动“东美丽”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沿山串联生态廊道、登山绿道、健身步道;谋划“西通达”空间框架重塑,布局研究高速互通与城市道路高效衔接,推动高铁站前业态协同开发,塑造城市门户新形象;强化“北时尚”环天明湖区域风貌管控、功能融合、业态植入,建成潘天寿艺术中心、县文化中心和天明湖公园二期,不断做靓城市客厅;立足“南文化”山水人文资源,开工建设缑城文化广场等一批设施项目,建成蒲湖公园,不断唤醒老城记忆,激活“三山两岸”,加快打造“甬南智慧谷、文创根据地、缑城老文脉、城市后花园”。鼓励乡镇改善环境、完善功能,因地制宜特色发展,支持环象山港、梅桥、宁西等片区融合互动、优势互补,黄坛越溪融城发展,西店加快新城开发、老城更新。以首创首成的决心,决胜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联动城市有机更新和精细化管理,启动老旧小区改造39万平方米、城中村(旧村)改造19.3万平方米,谋划再建一批公共休闲空间、亲水平台,改造提升城区垃圾中转站8座。下大力气治理老旧小区飞线、背街小巷卫生等各类顽疾,持续整治乱停乱放、占道经营等不文明行为,新增公共停车位600个,用绣花功夫把每一寸空间管好用好,让城市更显魅力、更能辨识、更具温度。

  推进乡村振兴。建立跨乡镇连片协作的共商共推共享机制,推动农村片区式、组团式发展,支持花园社区、大郑村、柘坑戴村加快振兴。围绕“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全域和美”,因地制宜推动美丽乡村分类创建,提质扩面艺术振兴乡村行动,串点成线打造艺术谷、风景线,新增未来乡村4个、艺术赋能村5个以上、美丽乡村风景线1条。深化集士驿站富民工程、乡村旅游促共富等行动,打造一批旅游致富“样板户”,实现乡镇公交邮路全覆盖。以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为抓手,加大“一户多宅”整治,探索宅基地有偿退出,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鼓励因地制宜发展“物业经济”“美丽经济”,推动“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加快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农民增收致富,让乡村内秀外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uadong/5254.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