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坚持打铁还需自身硬,切实加强政府系统党的建设,坚决把“上级有部署、宁海见行动,党委有要求、政府抓落实”贯穿工作全过程,高标准推进“七张问题清单”整改。突出执政能力提升,组织参加市周末知行学堂,开展产业革新、城市革新等专题培训,创新“五色图”亮晒⑦、“精准钉”攻坚⑧等抓落实机制,13项工作获省市督查激励。开展“五问五破、五比五先”行动,全市首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深化法治政府建设,常态化开展府院、府检联席会议,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76件、政协提案204件,连续两年获评法治浙江(法治政府)建设优秀单位。持续加强作风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政府过“紧日子”,财政预算全生命周期绩效管理入选省优秀案例。
各位代表,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县人民团结奋斗、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驻宁单位、驻宁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消防救援队伍,向所有关心支持宁海发展的海内外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同时,我们更清醒地看到,在经济整体下行压力下,地区生产总值等少数指标未达预期,实现新时期跨越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与挑战:从实体经济看,新兴产业支撑整体偏弱,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从城市发展看,一体规划设计、科学组织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较大优化空间,城市文明素养仍有待提升,城市辨识度未能充分彰显;从群众期盼看,教育、卫生、文体等领域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仍然不足,公共安全、社会治理等方面依然薄弱,有力有序有效应对疫情和实现本质安全还需付出更多努力;从政府自身看,少数干部担当精神和革新意识与新时代要求不相适应,攻坚能力和实干本领还需不断锤炼。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采取更加精准有力的措施,全力加以改进和解决。
二、2023年工作任务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八八战略”实施和习近平总书记首次考察宁海的二十周年,是“十四五”规划落地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斗争本领,不断提升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但新时代也将迎来更多新机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双碳”战略、上海大都市圈、甬台一体化、宁波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等带来利好叠加,千亿“光伏+储能”产业基地其势初成,宁海发展光明前景未来可期,我们必须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加快把更多机遇转化为发展动能,把更多红利转化为发展实绩,持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宁海新篇章。
积跬步以至千里,做好今年工作至关重要。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认真落实中央决策、省委部署、市委要求和县委安排,把促进共同富裕摆在突出重要位置,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聚力推进“五大革新”突破年,突出提振市场信心和活力,加快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现代化“双优”新宁海建设取得新突破,为奋进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先行开好局起好步。
综合考虑发展趋势和目标导向,建议今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商品销售总额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能源和环境指标完成省市下达任务。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尽最大努力争取最好结果。重点抓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持续提升实体经济能级度
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始终坚持“大抓工业、大兴制造”的强工理念,围绕串链补链强链,梯次招引“光伏+储能”产业链项目10个以上,全力打造环三门湾清洁能源及装备制造基地核心区。继续做大做强文体办公等标志性产业链,实施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50个,制造业投资增长15%以上,力争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大力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加快传统产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新增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25个。旗帜鲜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深入实施“三稳三提”⑨专项行动,分层分类优化筛选培育机制,加快“215”企业实力壮大、潜力型企业规模倍增,推动头部企业、腰部企业和小微企业协同共进,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2家以上,推动企业上市1家、报会1家,新增“小升规”80家以上,力争规上工业企业三年破千家。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全域治理,全年处置违法建筑100万平方米,开工建新130万平方米,建成投用60万平方米。加强片区规划,引导岔路湖头、前童黄洋市集聚区和前童未来工业园区相向而行。高标准运营小微企业园,分类制定产业准入标准、负面清单,全面推进园区管理数字化建设,实质性启动打造环象山港工业全域治理示范走廊,建设样板区和精品点5个,争创注塑模具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铆劲发力提升现代服务业。立足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满足美好生活需求,制定实施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动态建立招引储备库,加快新业态引入、多要素集聚,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达到7%。致力产业赋能,大力引进培育现代金融、智慧物流、科技服务、工业设计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建设文具设计研发公共平台,探索打造科研成果转化基地,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着眼高品质服务供给,做强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等生活性服务业,鼓励轻旅行、微度假、研学游等新业态,既吸引流量人气,更形成留量经济。坚持规投建运一体,梯队培育优质文旅运营企业,联动推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5A级景区创建,研究谋划大茶山中央公园,扩大徐霞客开游节影响力,打造具有宁海辨识度的文旅新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