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23年重点工作
开局关系全局,起势决定胜势。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做好全年工作意义重大。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认真落实“五个增强、五个走在前”和“六个现代化芜湖”目标要求,努力在践行新思想上当好模范、在高质量发展上成为典范、在彰显软实力上引领风范、在建设人民城市上打造示范,奋力谱写“四区一中心”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完成市政府能耗及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年要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产业强区,在厚植发展优势上开新路
突出抓好“双招双引”。坚定不移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平台经济、数字经济为主攻方向,以招大引强、招新引优为目标导向,精心策划组织推介活动20场次以上,奋力招引一批产业新锐、行业龙头、区域总部。围绕“签约项目开工率、开工项目运营率、运营项目入统率”三项重点指标,全面落实产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力争全年新引进重点项目200个以上,其中亿元以上项目超30个,新增“四上”企业160家。围绕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深挖安徽师范大学、皖南医学院等“人才蓄水池”,推动人才团队与产业项目同步引进、同步培养,不断强化产业创新策源功能。力争全年新招引高层次人才团队7个、领军人才6名、高端人才60名、大学生8200名。
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牢固树立“有限空间、无限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第三产业“锻长补短”和发展壮大三年行动计划,打造省级服务业改革创新试点“镜湖样板”。紧抓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和第二产业向供应链、消费链延伸契机,围绕优势产业细分领域,发展壮大网络货运、人力资源、工业互联网等生产性服务业。鼓励网络货运服务向供应链、车辆后市场领域拓展,充分发挥山东高速、物润船联等头部企业吸附力,集聚一批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设立区域性、功能性总部。优化人力资源产业生态圈,探索发展综合咨询、职业指导、中高端管理人才访寻等新业态,鼓励人力资本产业园争创国字号平台,打造长三角地标性产业集群。支持海螺、海行云创建国家级双跨平台,推动檬豆科技、瑞鲸供应链等平台创新发展。提档升级健康体育、养老托育、文化旅游、餐饮零售等生活性服务业,引导新零售、直播经济等平台丰富场景、释放潜力。加快推进滨江产业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等平台载体建设。大力引进持牌金融机构、优质股债权投资等类金融企业,推动优质资本与优质企业双向赋能,做强资本市场“镜湖板块”。力争全年新引进类金融企业100家以上,新增上市企业1家。全力拓宽省级委托代征试点范围,促进平台经济进一步规范增效。力争获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1个、集聚示范区1个,争创省级服务业改革示范试点。
不断提升消费能级。围绕“全力提振消费信心、有效释放消费需求”,深入开展“乐享镜湖”系列促消费活动50场次以上,打造一批有辨识度、有影响力的节庆品牌,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常态化消费促进机制。坚持载体更新、业态转型并举,推进中山路重点消费承载区场景升级,加快步行街形象功能整体提升。推动华亿国际、红星美凯龙等商业综合体盘活转型,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开设区域首店、旗舰店3家以上,打造更多烙印“镜湖标识”的消费载体,不断提升核心商圈首位度和美誉度。推动芜湖古城二期开街运营,讲好“半城历史、半城文化、半城烟火”镜湖“老”故事,让市民有更多“打卡”“种草”好去处。聚焦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探索24小时营业区试点,有序放开酒吧、咖啡店、轻餐饮店等“外摆位”限制,积极引进脱口秀、音乐会、沉浸式话剧等年轻态演出项目,有效激发居民节假日和夜间消费需求,力争新增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1个。
着力创优营商环境。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头号工程”紧抓不放,以“环境好”体现“制度优”、以“硬措施”托底“软实力”。用活用好稳岗留工、减税降费等助企纾困政策,优化“不见面刚性兑付”,扩大“免申即享”“即申即享”范围,服务市场主体“轻装上阵”。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聚焦企业诉求事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拓展“镜心办”政务服务品牌内涵,提高“一窗办”“一网办”“智慧办”“跨省通办”服务效率。落实落细“1%工作法”,服务企业力求“随叫随到”、确保“说到做到”。高质量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力争全年新增市场主体1.6万户以上。
(二)坚持建管结合,在扮靓城区颜值上树标杆
更高标准推动“城市建设”。围绕“打造最美滨江沿线、再现镜湖商圈繁华、深化荆山片区开发”总体思路,强化城市建设与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有机衔接,努力把老城区塑造得更有韵味、更有质感。在城市建设中厚植文化基因,开工建设“造船厂-老党校-长鹰小区”文创项目,高水平打造工业遗存更新示范区。在景观开发中体现文化要素,深入实施百年历史建筑复活计划,推进雨耕山等西洋建筑群“保护式修补”、城隍庙等历史建筑区“生长式修补”,打造主客共享的城市会客厅。深谋荆西片区产城一体布局,加快荆西地块成片开发。保持老城区格局尺度,坚持“留、改、拆、补、建”并举,有序推进二街“商住联动”片区改造、勘探新村房屋重建等,吸引社会专业企业参与建设运营,鼓励现有资源所有者、居民出资参与改造,推动城市更新由“开发方式”向“经营模式”转变。加快张家山三期、师大凤凰山等重点片区征迁,推动老八中、老海关二期等10个地块征收“清零”,完成堂子巷、江东船厂等14个地块出让。实施华联新村、园丁二期等24个老旧小区改造,立足居民最关心、最迫切的实际需要,切实做好配套完善、环境整治和长效管理,让老小区既有“颜值”更具“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