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思危方可居安,知忧才能克难!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较多:受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经济增速未达预期;亩均产值整体偏低,增量项目投入见效不快,多个主导行业整体利润亏损,加之大规模减税降费叠加影响,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剧;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效率不高,土地、能耗、环境等要素制约日益趋紧;大气、水等环境质量指标横向差距明显;民生领域尚有短板,教育、医疗、“一老一幼”等公共服务与群众期盼仍有差距;少数干部思想观念、能力素质还不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等等。对此,我们已经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解决,今后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2023年工作任务
党的二十大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我们将自觉用党的二十大精神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海安新实践。
综观当前形势,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但我们也要看到,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一揽子稳增长政策措施,形成一系列政策性配套性工具,这些是我们爬坡过坎、战胜困难的有力支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扎实推进,上海大都市圈加快建设,省内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大力实施,这些是我们乘势而上、赢得未来的重大机遇;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拥有完备的产业基础、良好的创新生态、独特的枢纽优势,这些是我们追赶跨越、实现突破的坚定基石。更应当看到,在市委坚强领导下,锻造了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营造了政企同心、干群同向的良好氛围,这些是我们勇攀高峰、逐梦前行的最大底气。只要我们抢抓历史机遇,增强历史主动,沿着既定道路一步一个脚印,就一定能够开创海安高质量发展新的辉煌!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海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之年,做好各项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国家、省和南通市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枢纽海安、科创新城”战略定位,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致力打造“枢纽海安、智慧海安、健康海安、平安海安、美丽海安”,奋力建设“产业强市、文化强市、教育强市、科技强市、人才强市”,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海安新实践开好局起好步。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以上;工业应税销售增长1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左右;服务业应税销售增长10%左右,其中规上服务业重点行业营收增长2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左右,其中工业投资增长3%左右;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7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目标引领方向,实干成就未来。围绕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在扩大有效需求中释放内生发展新动力
千方百计扩大有效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出口的支撑作用,全力推动经济持续回稳向上。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聚力攻坚项目建设,加强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推动亚太轻合金四期、铭利达二期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入选南通市重大项目25个,其中省级重大项目4个。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50个,其中专精特新项目8个、5亿元以上项目15个;新竣工5亿元以上项目5个、达产3个;实施技改项目350个,完成制造业投资超300亿元。推动城建交通、环保水利等领域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新增建设投资19.2亿元。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扶持,科学安排资金支出,确保尽快形成更多实物工程量。发挥政府投入引导和撬动作用,着力吸引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产业转型、乡村振兴等领域,有效盘活闲置资产,培育壮大新增长点。
大力提振消费市场。支持传统商业与新业态融合发展,加快海洋广场项目建设,提升现有综合体集聚效应,打造高品质城市商圈。持续办好“海量优惠·安享消费”系列活动,鼓励扩大新能源汽车、家居、家电等大宗消费,推动住宿餐饮、批发零售、休闲娱乐等传统消费加速回暖。大力发展首店经济、夜间经济,放大河豚节、荷花节等旅游节会效应,升腾城市“烟火气”。积极培育医疗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服务等消费热点,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高标准建设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项目,进一步贯通物流配送体系,充分释放乡村消费潜力。用好房票安置政策,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拓展对外开放空间。认真落实“取消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等自由化、便利化创新举措,助力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深入实施“5520”重点外贸企业培育计划,组建服务专班,支持企业保市场、抢订单、争份额,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30亿美元。梯度培育海关高级认证企业,积极推广“跨境电商+海外仓”模式,推动跨境电商产业园起步见势。大力招引制造业外资项目、跨国公司功能性机构,引导外资企业增资扩股、利润再投资,促进利用外资稳存量、扩增量。全力巩固美国、欧盟等传统市场,不断扩大“一带一路”、RCEP“朋友圈”,支持建筑施工、生态环保等优势产业借船出海、抱团发展,实现对外直接投资700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