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坚持减污降碳增绿协同增效,科学有序落实“双碳”目标。系统推广节能降碳技术、清洁生产装备,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应用示范,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工厂、绿色领军企业4家,通过清洁生产审核企业15家。有序推进光伏、生物质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地热能源站,钻探地热井2处,打造地热循环利用示范区。全力创建“无废城市”,推动工业、农业、生活源废弃物源头减量,规划建设再生资源分选中心,支持天楹集团牵头建立循环经济产业园,稳步提升可回收资源再生利用率。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全民共建共享绿色生态家园。
七、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锚定打造新时代“苏中新鱼米之乡”目标,聚焦发展“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高位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全力争创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
发展高质高效现代农业。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防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建成高标准农田4.5万亩。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加强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实现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覆盖率75%以上。做优做强“五个一”特色产业,大力发展高效精品农业、绿色生态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新增重大农业项目30个,国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各1家。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动天成智慧蛋鸡产业园、鑫缘工厂化养蚕、中洋水产全产业链开发等项目建设。放大区域农业服务中心改革效应,深化与北大荒、省农垦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合作,形成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样板。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建设草鸡原种场,争创国家级桑蚕品种基因库。着力提升地理标志产品和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高标准建成农产品展销馆,不断提高“寻味海安”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大力推进乡村建设,优化村庄布局,规范农村建房审批,整治违章搭建和破落建筑,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疏浚河道16公里,改造农桥、危桥31座,新建枢纽闸站2座。巩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成效,新改建农村公路10公里、亮化改造40公里,修缮县道30公里,进一步提升城乡互联互通水平。优化整合镇村公共服务资源,持续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扎实推进“厕所革命”“三线整治”、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高质量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先进村,创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2个、绿美村庄3个。
拓宽助农惠农增收渠道。深入开展富民强村帮促行动,有序落实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充分发挥农业园区、产业化联合体等吸附作用,加大技术服务、保险金融等支持力度,吸引青年人才参与乡村振兴,带动更多农民就地就业创业。持续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民合作联盟,新增省级示范家庭农场5个、南通市级专业合作示范社5家,培育高素质农民2000人、新型职业农民150人。健全完善订单农业等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规范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开展股份权能改革,探索融合经济、服务经济、“飞地”经济等新路径,不断提高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和村民分红收益。
八、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多措并举解民忧、暖民心,努力让群众生活品位更高、成色更足、质量更好。
紧扣民生关切,让基本生活更安定。加大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力度,组织职业技能培训6700人次,新增就业、再就业1.4万人。推进社保扩面提质,新增城乡居保转企保6500人。深化总额控制下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提升医保基金管理质效。健全“一老一幼”服务保障体系,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托育机构。推广“机构+社区+居家”链式养老服务模式,促进医养、康养融合发展。落实生育支持政策,大力发展社区托育,扩大普惠托育覆盖面,新增普惠托育机构3家。健全分层分类救助体系,强化城乡低保、残疾人关爱、大病保险等托底政策,加强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和保护,建成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
均衡服务配置,让上学就医更舒心。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扎实开展教育“双创”,新改迁建各类学校14所,新增学位3240个。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整合镇村小微学校,新组建教育联盟7个、教育集团7个。深入推进“双减”工作,提高课后延时服务质效。深化普职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积极创建省健康县,持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质态,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快人民医院、中医院创建三甲医院,新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3家。放大紧密型医共体优势,完善分级诊疗机制,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率。
提升文化内涵,让精神食粮更富足。充分挖掘非遗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等特色资源,加强对青墩遗址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办好纪念紫石县建县80周年活动。持续推动城乡公共文化资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基本建成城市社区“15分钟文化圈”、乡村“十里文化圈”。建设高质量文化人才队伍,支持文艺精品创作,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讲好新时代海安故事。培育壮大现代文化产业,新增规上文化企业15家,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6.5%。统筹文明实践、文明培育、文明创建,有效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功能,广泛开展市民素质提升行动、志愿服务关爱行动,着力引导市民遵守公序良俗、践行文明礼仪,全力打造“志愿之城”“慈善之城”。
九、在主动防范化解风险隐患中实现治理水平新提升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高重大风险应对处置能力,坚决筑牢安全防线,扎实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