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规划引领拓宽交通框架。系统编制全域村庄、公共交通布局、通信基础设施等重点规划,完成邹区镇控规修编,加快融入省、市重点规划体系;积极向上对接,争取轨道交通2号线西延、K2线沿邹区走线以最佳方案落地。加快推进常泰铁路、中吴大道西延、美宜佳北侧地块等项目征收拆迁,做好腾龙大道配套综合管线迁移,积极配合腾龙大道钟楼段、中吴大道西延开工建设。加快建设振中路桥、腾达路等交通要道,逐步完善融入“两湖”、贯通全域的交通格局。
以项目“双进”补齐产业短板。聚焦高新园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科创资源不足的短板,抓好项目资源导入。利用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等载体,围绕东久新宜等产业链核心企业,全力引进符合产业导向的高质量项目。新增超30亿元或3亿美元产业项目1个,超10亿元或1亿美元产业项目3个,超3亿元或3000万美元产业项目6个。推动美宜佳、裕兴四期纳入省重大项目库,新增市重大项目3个以上。扎实推进“招推服”一体化,着力破解土地、人才等要素制约,确保重点产业项目全部达到时序进度,以更多高质量项目支撑区域发展。
以载体建设提升创新能级。围绕省高新区三年创成目标,对标对表、全力推进,以高品质园区建设为“两湖”先行打下坚实基础。加快启动高新园“生态科创走廊”方案设计,打造形态高端、业态高新的无边界产业园区,鼓励引导企业将用地成本转化为科研投入,带动产业、创新、人才协同发展。做强科创载体,新增省级“一室两站三中心”3家,新建、盘活各类载体10万平方米,推动博济·邹区智研谷创成市级孵化器,积极促成清流环保创成省联合创新中心,支持巨弘捆带、中稀稀土等企业创建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深挖培养细分领域“小巨人”“潜力股”,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2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招引科技型中小企业20家。积极布局功能完善的邻里中心、人才公寓等田园栖居创新空间,开工建设邹区生态产业园,华威创智园竣工投运。
以环境整治夯实发展根基。完成中央和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问题销号。深化“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完成10个灯具行业片区整治,清退企业150家,打造灯具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金狮焊材灯具园、高新园工业生态承载区等现代化灯具园区,完成原华日升厂区提升改造,引进优质龙头企业,实现灯具行业销售额突破130亿元。加快打造岳津河生态绿水廊道,全力推进岳溪河、向阳河等水环境整治,建成投运邹区污水处理厂三期扩建项目,确保行政村污水治理率达90%,切实把安全发展、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各领域、全环节。
(四)抢抓产教资源倾斜集中机遇,合力推动乡村振兴实验区建设实现体系性融合。
推进产城融合。开展全域农业产业规划研究,依托区域产业优势,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统筹布局智慧农业、研学基地、乡村文旅等一二三产融合项目,让产业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引擎”。全力推动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积极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着力破解土地权属、分配、使用等问题,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培育农业电商13个,实施王婆精品水果供应链等现代农业产业项目4个,持续壮大都市型农业。放大新孟河大闸蟹、玉蝶萝卜干等品牌效应,加快农创工厂、亚夫生态稻鱼基地等成熟产业项目落地。高质量夯实农业现代化基础,提升450亩高标准农田产出效益,确保播种面积与产量双增长,切实守牢粮食安全底线。
推进产教融合。持续开展殷杏泰产教融合试验区建设,以殷村职教园为中心,加快推进工贸技校项目,航空技校开学投用,积极对接常州卫生学校等项目,不断发挥职教资源集聚效应。谋划建设邹区农业创业基地,培育省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1个,进一步营造产教融合良好氛围。以职教优势打造技术人才培养基地,鼓励引导职教学校紧贴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学科专业建设,深化校企合作,组织职工岗位技能提升、新型学徒制培训超7000人次,实现“育人”与“用人”的高度匹配。
推进城乡融合。启动卜弋小学异地新建、邹区实验小学改造,进一步提升教育品质;依托医卫“三大中心”,推动特色专科建设,聚合共享优质医疗资源;加快推进岳津新苑、泰村花园三期等7个安置房项目,建好试验区集建区宜居农房。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铺设污水管网5公里,创成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镇。加快全域乡村规划编制,优化社区布局,打造新型农村社区“3公里生活圈”,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新样板”。持续壮大村级经济,新增村级集体收入超1000万元、500万元村各1个,打造新江南水乡和共同富裕的时代典范。
二、坚定不移精耕细作、提升品质,尽心尽力、夯实根基,以实干者、答卷人的姿态,高质量推进民生事业和社会治理
(一)优布局、精管理,推动区域功能更加完善。聚力城市更新、增强区域能级,实现区域发展更具韧性、更有温度、更可持续。建设春江南路等23条道路、前进桥等5座桥梁,新增道路里程10公里,有序打通华林路等“断头路”,提升区域通达能力。加装电梯30台,建成安置房3600余套、人才公寓超5000套(间),新增电动车充电端口4000个,新建停车场5个、新增停车泊位1700个,加快安置房权证办理进度,持续深化“红色物业”专项工作,逐步提升宜居水平。统筹好城市功能、风貌等元素,做亮做细城市管理 “颗粒度”。
(二)强基础、补短板,推动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碳中和、碳达峰”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坚持大气、水体、土壤保护统筹并进,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攻坚重污染天气等突出问题,动态优化大气质量三色管控机制,推动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突破80%;推进“333”行动,系统治理黑臭水体,完成20条支浜型河道“劣V类”问题整治。见缝插绿、空地补绿,建成口袋公园4个,完成闲置地块复绿透绿8个,新增绿地10公顷,打造青枫片区等2个 “美丽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