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的征程和使命,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是最大市情,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现代化产业体系还不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还需发力;民生领域还有欠账,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需要加快提升,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仍有短板弱项;一些领域还存在安全隐患,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压力较大;政府作风建设、效能建设、本领建设还需加强。我们一定正视不足、直面挑战,全力解决、接受检验。
2023年主要工作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起步之年,也是盐城撤地设市四十周年。虽然前进道路上仍将面临许多风险挑战,但我们对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这是基于对总体形势、发展趋势、自身优势的分析和把握。一是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特别是疫情防控措施的不断优化,国家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的叠加发力,经济活力将加速释放,只要我们遵循党中央指引,把握规律性、掌握主动权,就一定能够迎来更大发展。二是长三角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江苏沿海发展等多重国家战略机遇叠加,盐城的空间优势、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加快彰显,只要我们更加主动系统谋划,更加积极对接跟进,更富创造性服务新发展格局,就一定能把机遇转化为现实行动和发展成果,创造新的更大机遇。三是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形成共识,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契合中央精神,顺应时代趋势,合作空间广阔,外界对盐城绿色发展预期持续看好,全市上下竞逐新赛道、勇当排头兵激情高涨、步伐有力。四是坚持系统思维谋划“5+2”战略性新兴产业和23条重点产业链,产业生态更加健全,产业方向更加明晰,发展韧劲更加充足,并且与新一轮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高度吻合,我们完全有条件、有基础、有能力在全球产业分工中赢得先机。这些都是盐城发展的底气所在,只要我们对标对表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市委提出的“九个新篇章”,拿出勇当先锋的劲头,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就一定能使盐阜大地迸发出更加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市委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保持社会大局安全稳定,更大力度建设绿色制造之城、绿色能源之城、绿色生态之城、绿色宜居之城,加快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充分展现“国际湿地、沿海绿城”的生态魅力、发展活力,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盐城新篇章开好局起好步。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实际使用外资增长8.5%,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3%以上,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8%、7.5%,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完成省定目标。
重点做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工业强市,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坚守实体经济,开展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年活动,更大力度培育产业、营造生态、打造集群,实现工业经济总量破万亿。
推动产业融合集群发展。顺应产业发展趋势,聚焦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大健康和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突出优化后的23条重点产业链,打造链条完备、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加明确补链延链强链方向,编制“三图三清单”,组织开展精准招商,突破更多“链主”企业,新增开票超百亿元级大企业3家以上,实现50亿元级企业各板块全覆盖。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产业基础再造、重大技术装备攻关等工程,推动钢铁、汽车、装备制造等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实施工业企业提质增效三年行动,促进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新增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家以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现全市全覆盖。优化提升滨海、大丰化工园区发展定位,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坚持“三数”联动,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培育数字创意和数据服务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5%。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赋能行动,创建省级示范智能制造工厂5家,建设5G全连接工厂5个,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覆盖面超70%。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扩容城域网出口带宽,新建行业级、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0个。
二、坚持扩大内需,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提振居民消费,扩大有效投资,激发市场活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培育扩大消费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实施消费提振行动,制定消费扩容政策,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全面恢复市场消费信心。发挥重点商圈、特色景区和网红街区等引领作用,创新直播带货、网红打卡等新模式,培育夜间经济、首店经济等新热点。围绕“515盐城消费节”,做优四季主题消费,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构建“15分钟便民生活圈”,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工程。
强化投资关键作用。抓好省市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建设,强化要素保障和全周期服务,不断提高项目的年度投资率、竣工达效率和列统率,力争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围绕壮大产业规模、提升创新动能、拉长产业链条,充分发挥产业投资基金撬动作用,集聚更多高端要素,确保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750个。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加强民生领域基础设施补短板建设,适度超前布局有利于引领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重大基础设施。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支持,谋划实施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