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提升产业园区承载能力。深化园区提升行动,放大徐州高新区和铜山经开区示范效用,筑牢镇级工业园区发展根基,加快形成“两区六园”联动发展新格局。强化徐州高新区龙头带动作用,高标准打造中央活力区,加快四大主导产业招大引强、培大育强,持续提升安全科技、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八大产业园支撑力,构建先进制造业高地、科技创新高地和产城融合示范区。夯实铜山经开区发展基础,加快完善园区功能设施配套,梳理盘活低效闲置建设用地,以绿色冶金和高端装备制造为核心,推动抽水蓄能、阴极铜冶炼等重大项目尽快落地,实现省级经开区争先进位。明晰镇级工业园区发展定位,完善园区产业和发展规划,鼓励社会资本和国有企业参与投资建设,扭住优化功能布局、搭建服务平台等关键环节,全面提升要素集聚度和综合竞争力,持续扩大镇级园区经济贡献份额。树牢全区“一盘棋”发展理念,健全完善共建共享工作机制,以“两园六区”为主要载体,共享招商信息,完善共建园区管理和投融资机构,统筹规划园区项目建设土地、资金等要素资源,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明确发展方向,形成错位竞争、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加快提升招项目扩投资能效。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产业发展的主抓手,扩大有效投入,夯实发展根基。强化招引项目审核,算清投资成本、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三笔账”,建强招商队伍,树立拼抢意识,增强职业化能力,提升专业化水平;拓宽招商路径,坚持“一把手”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引商和资本招商,盯紧产业链上重大项目、产业集聚重点地区,精准招商,着力招引头部企业和延链补链强链优质项目。紧盯产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健全“链主企业+创新平台+要素支撑+工作专班”推进机制,围着项目转、盯着项目干;实行周报告、月调度、季观摩,严把推进节点,加快推进节奏,按序时完成年度投资311.38亿元的90个重大产业项目;做好项目服务保障,用好土地空间、产业基金等资源要素,推行项目包挂机制,现场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各类困难和问题,全面提升项目转化率;突出重点、分步推进、分类实施,坚持一个项目一个推进工作表,一个项目一个推进节点图,加快象屿宝元、中润光伏、协鑫高效光伏电池等项目建设进度,先导半导体、智川工程机械等68个省市区重大项目建成投产。
(二)聚焦活力提升,推动改革创新,加速厚植核心竞争新优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持续激发改革活力。推动“一件事”改革走深走实,提升服务水平,扩大办理范围;强化“12345”政务热线运行管理,积极回应群众诉求。加速财税金融和国资国企改革,完善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创建省级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加快市场化转型升级,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推动国有资产向优势产业集中;实施38家全民所有制企业公司制改革,经营性国有资产纳入集中统一监管。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做到“政经分开”,提升基层管理水平。统筹推进其他重点领域改革,打造更具铜山特色的改革品牌。
不断强化创新赋能。构建全生命周期保障、全成长要素集聚的科创生态系统,让铜山成为淮海经济区高端人才创业的首选地、先进技术创新的策源地。打造高能级创新载体,以科创大走廊建设为引领,充分发挥协“铜”创新发展联盟平台作用,全面加强与知名高校产学研合作,深挖矿大、师大等高校“富矿”资源,促进一批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加快建设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创建国家矿山安全应急技术创新中心,放大科技创新谷国家级孵化器、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品牌效应,全力进入国家重大科研平台队伍,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国家级双创载体1家。壮大高水平创新主体,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深入实施高企培育、创新型企业倍增计划,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45%,保持全市领先。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深入推进“人才引领”三年行动,拓宽柔性引才路径,新引进领军人才100人、专门人才700人、大学毕业生5000人以上。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做优“软环境”,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精减审批事项和申请材料,压缩审批时限,为企业发展营造高效便捷服务环境;大力助企纾困,聚焦“降、缓、返、扩、补”惠企政策落地落实,集中力量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加大对实体经济金融支持,发挥产业基金引导作用,新增实体经济信贷不低于450亿元;提升人力资源服务精准度和覆盖面,有效缓解企业用工难题。做强“硬环境”,加快整合闲置土地和厂房,做好低效企业、零散地块腾挪、置换两篇文章,推动工业用地集约集聚,盘活低效存量用地2000亩以上,为企业发展、项目落地留足空间。
(三)聚焦品质内涵,推动城镇提质,加快构建融合发展新格局。持续推动一体化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让铜山真正成为支撑、涵养、拱卫徐州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重要城区板块。
以系统化思维提升城市能级。坚持以高水平规划引领城市发展,用好“三区三线”划定成果,落实“多规合一”要求,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为城市发展筑底明向。强化片区开发理念,推动主城区、高新区一体融合发展,科学规划大学路片区开发,优化北京路片区功能,加速环城镇和五大片区开发建设,全面提升城市承载力。系统化、前瞻性推进城市更新,突出成片化、注重可用性,完成房屋征收209万平方米以上。
以项目化举措完善城市功能。实施总投资327.6亿元的八大类124项城建重点工程,推动城市功能品质稳步提升。实施城区绿地贯通工程,推进西南片区供热管网改造,统筹做好老旧绿地、开放式场地、背街小巷改造提升,新建4个口袋公园,创建省级美丽宜居城市,打造更具亲和力、精致感的城市空间。抓好45公里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和9个易涝积水点治理,推进3个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持续改善城市面貌。配合做好地铁4号线、6号线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外环公路西南环、二环北路西延、徐州东部绕越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新建金山路、伯英路等一批市政道路,增强枢纽功能、畅通内外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