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工业应税销售收入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0%,外贸进出口增长10%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高于省控线,节能减排降碳完成省定目标。重点抓好九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量质并举创新驱动,着力打造现代产业新高地。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全力做强主导产业。实施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优势产业补链强链扩链,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加快布局万亿级石化产业集群,统筹“1+4”园区联动发展,推进盛虹化工新材料、丰海丙烷综合利用、嘉澳生物航煤等项目建设,石化产值突破2000亿元。放大“中华药港”集聚效应,做强化学药、做优中成药、做精原料药、发展生物药,推进重点药企创新药项目投产达效,医药产值突破700亿元。推动新材料向高端跃升,开工建设高性能纤维产业园和太平洋电子级硅材料等项目,新材料产值突破700亿元。加快建设核电7、8号机组,开工建设抽水蓄能电站。推进工程机械、智慧矿山成套装备等项目建设,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钢铁产值达500亿元。重抓企业扩能提质,实施工业技改项目100个,培育“专精特新”企业20家以上。着力培强“链主”企业,带动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净增“四上”企业1100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240家。
奋力发展县域经济。抬高县区发展标杆,坚持立足特色、各展所长,壮大总量、提升质量、增强竞争力,力争在全国全省赶超进位。围绕招商图谱和招商地图,主动出击、持续发力,精准开展产业链招商、基金招商、驻点招商,新招引落地过百亿元项目10个以上、过十亿元项目100个以上、过亿元项目1000个以上。坚持项目为王,推进415个市级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实现投资1400亿元。提升开发园区承载能力,引导资源要素向县域倾斜,开展园区各项区域评估,推动化工集中区升格。强化监测评估,建强40个乡镇工业集中区。深化南北结对帮扶,推进“两园三县六领域”合作发展,打造全省共建园区示范标杆。
致力提升现代服务业。积极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个。做大做强港航、冷链、高端供应链等物流产业,培育重点物流企业30家。保持金融业平稳较快增长,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新增上市企业2家。进一步恢复和扩大消费,繁荣首店经济和夜间经济,开展“苏新消费”活动,推进邻里中心、中央厨房等项目建设,打造一批“消费热点”和“网红商圈”。壮大东海水晶、赣榆海鲜、灌云主题服饰等电商产业,网络零售额突破1000亿元。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促进文旅融合,推进国家文旅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推行大花果山景区一票制,实施旅游年票外地游客同城待遇,创建4A级以上景区3个,持续打造渔湾、青松岭、羊山岛等旅游休闲好去处。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达6%。推动数实融合,拓展“5G+工业互联网”应用,实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项目160个,新增星级上云企业30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5个。加快建设“一带一路”大数据产业园、省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园等载体,培育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未来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增长20%。深化“千兆城市”建设,实施5G网络重点地区深度覆盖、实现村村通。
聚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营造高效能创新生态。抓好康缘中药制药过程新技术等国家、省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建设“一带一路”技术转移中心。加强与无锡“两机”产业合作,全面建成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平台。高质量打造花果山医学科学中心、农业科学中心和盛虹先进材料研究院、碳纤维复合材料试验平台,引建重大产业创新载体10个,新建企业研发机构30个以上,培育高企45家,转化科技成果100项。加快建设科教人才强市,大力实施花果山英才计划,打造区域性人才中心,新增各类人才3万人。
(二)坚持向海图强经略海洋,着力开拓后发先至新赛道。实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统筹陆海优势资源,发展壮大海洋产业,打造现代化海洋强市。
建设“蓝色粮仓”。推动传统渔业向深远海养殖、远洋捕捞转型,科学优化近海养殖空间布局,加强高品质海产品开发利用,建好2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整合渔港资源,完善功能配套,促进产业融合,打造现代渔港经济区。推动海洋食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加快智能网箱养殖、现代贝藻育种、牡蛎高值化利用等项目落地,建设南极磷虾产业园和海洋食品产业集群,建成省海洋食品质检中心。提升苏鲁海产品综合批发市场能级,建设全国最大海产品电商直播基地。
壮大海洋新兴产业。规划建设综合性海洋经济产业园、海洋产业孵化载体,设立海洋经济发展基金,推进全球首艘智能技术试验船、省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中心和蓝碳实验室等平台建设。支持本地药企加大海洋药物研发,引建生物医药保健品、海洋中药产品生产项目,打造“蓝色药仓”。培育海洋材料产业,推动耐盐耐腐蚀海工材料研发成果转化。规划建设重型装备产业园,发展光伏风电、海水淡化设备和海工智能装备制造业。向海开发新能源,推进灌云百万千瓦海上风电等项目,鼓励海水制氢、多能源集成“能源岛”等新业态融合发展。
做优滨海旅游。推动海洋旅游从观海向亲海拓展、从近海向远海延伸。加快建设“百里蓝湾”,实施连岛、海上云台山等景区提质工程,开发秦山岛、前三岛等海岛精品游,丰富赶海踏浪、渔村民宿等近海游和海上垂钓、海底观光等远海游。推出“高铁+游轮”旅游产品,开通连岛至秦山岛海上公交,适时复开国际邮轮航线。培育“渔业+”“婚庆+”“体育+”等海洋旅游新业态,推进海上酒店、游轮游艇俱乐部、帆船基地、水上乐园等项目建设,打造高价值文旅特色节点,建设国际知名海洋旅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