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江苏省)常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1月7日)

  深入推进对外开放。积极鼓励外贸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大力支持新能源整车、动力电池、光伏等优势产业出口,加快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海外仓建设,优化常州、武进综保区功能,积极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推动外资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外资企业增资扩股、利润转投、外债转股,鼓励企业境外上市、返程投资,力争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外资占比达65%左右。

  (二)聚力打造新能源之都,让产业优势更加凸显

  坚持主攻实体经济、突出智能制造不动摇,以产带链,以链兴群,打造更高能级的新能源之都,在产业“高原”之上再攀“高峰”。

  领跑新能源产业赛道。坚定“招引百亿项目、培育千亿企业、打造万亿产业”的雄心壮志,出台实施重磅扶持政策,鼓励新能源龙头企业建设功能性、区域性总部,实现从落子常州到深耕常州的转型,高效率推动新能源“发储送用”各环节融合发展,争创新能源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能源领域产值超6000亿元,新能源板块市值突破5000亿元。推进氢能“制储运用”全链条发展,支持国家氢能装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常州氢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等平台基地建设,加快打造“常州氢湾”。规模化发展储能产业,推进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二期项目建设,重点发展大容量、高密度、长寿命储能电池,加快新一代电池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进程。

  构建新能源应用生态。坚持应用牵引,持续提升全社会各领域新能源应用渗透率。加快推进4个地区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国家试点,在“两湖”创新区等重点区域探索建设光伏一体化建筑、光储直柔建筑、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等绿色能源示范工程。支持新能源创新产品首购首试首用;适度超前建设充电桩、换电站、加氢站等设施,在既有住宅小区建设电动汽车公共充电桩1000个,更新纯电动公交车200辆。

  激活数字经济引擎。实施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高标准建设常州数字经济产业园、中以数字谷等载体,壮大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加强数字经济与集成电路、机器人、航空装备等产业的融合渗透。纵深推进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十百千”工程,为3000家中小企业开展诊断,实施改造转型项目4000个,新增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10家以上、智能车间50个以上,打造典型应用场景500个以上,全力争创“灯塔工厂”,力争实现国家级“双跨”平台零的突破,争创国家智能制造先行区。提升5G用户普及率,全市5G基站累计达1.7万个。聚焦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办好世界工业与能源互联网暨国际工业装备博览会。建成工业大数据平台,推动经济治理方式迭代升级。

  提升市场主体质量。全力落实减税降费各项政策措施,针对困难行业、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所需所盼,及时制定实施增量政策。健全市场主体梯度培育机制,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80家,净增高新技术企业600家以上,(潜在)独角兽企业累计超50家,瞪羚企业累计超700家。实施新一轮企业股改上市三年行动,新增上市企业16家、累计突破100家。深化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建设,组织开展首个“常州企业家日”活动,深入推进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百千万工程”,接续实施“薪火传承创新创业”行动计划。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全市贷款余额突破1.5万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保持20%以上增速。推动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国有企业在引领产业、城市建设、民生服务等领域展现更大作为。

  (三)聚力科技自立自强,让创新动能更加强劲

  全力发挥科技创新关键变量作用,加快形成创新载体强劲、创新人才荟萃、创新活力迸发、创新成果涌流的良好局面。

  布局高能级创新平台。持续做强科教城“创新之核”。着力优化中以常州创新园运行机制,加快核心区建设,打造开放创新标杆。高标准运行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推进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重组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努力实现国家级创新中心零的突破,新增省级以上重大创新平台10家,促进常州空天院等已建平台迭代发展。推动常州经开区、溧阳高新区升格国家级取得实质性进展,支持天宁和钟楼高新产业园创建省级高新区。加快实施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一区一名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海外离岸创新中心累计达40家。引导龙头骨干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大力实施“揭榜挂帅”产学研合作机制,围绕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组织重大技术攻关项目20个以上。

  引育高端化创新人才。大力实施“龙城英才计划”,引进战略科学家队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卓越工程师和大工匠。常态化开展“名城名校合作行·创新创业赢未来”等活动,持续扩大“青春留常”品牌效应,推动青年人才“生活居住双资助”政策扩面增效,建设人才公寓3.5万套(间),引进顶尖人才项目10个、各类人才12万人,吸引外国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来常工作1500人,全市科技研发人才总量达8.3万人。深化国家产教融合试点,打造2~3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支持常州大学建设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深入开展“技能龙城”建设行动,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达1350人。

  优化全链条科创服务。持续优化创新政策,继续推动创新发展资金“直达快享”。深化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不断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6件。建成投用长三角青年创新创业港一期,引进顶级知识产权代理、国际专业检验检测等市场化高端服务机构,新增省级以上众创空间、孵化器10家,加强科创暨人才综合体建设,打造创新创业“梦工厂”。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向创新领域聚集,龙城金谷入驻投资机构累计超1000家。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uadong/4196.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