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眼于高级化、智能化、绿色化,主动顺应科技变革新趋势,大力实施产业技术再造工程,引导林产工业、新型轻纺、机械装备等企业加快技术升级、节能改造、产品迭代和两化融合,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重塑传统产业新优势。做好“一根竹”文章,支持杜氏木业、福人森工、味家家居等林产工业龙头企业深耕细分市场,通过研磨技术、嫁接智能,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以竹代塑”产品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发挥“武夷竹立方”区域公用品牌作用,整合优势资源、强化企业协作,构建“三生融合”绿色家居产业生态圈,争创“中国特色竹乡”。
培育发展文旅产业。着眼于补短板、强配套、增业态,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推动文旅、农旅、体旅、红旅、工旅等跨界融合,做足“+旅游”文章。加快“和平灵境”沉浸式旅游项目建设,支持大埠岗樱花小镇创4A级景区、拿口千岭湖创省级旅游度假区,着力打造以云灵山、水北龙斗为核心的环带生态旅游长廊,以樱花虹、卫闽花果风情小镇为中心的富屯溪沿线农旅长廊,以和平古镇、金坑红色小镇为龙头的邵南片区文旅长廊,推动景区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形成资源互补、流量共享的全域旅游新格局。深入挖掘李纲、严羽、黄峭、张三丰等历史人文IP,加大文创产品和特色民宿开发力度,拓展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强化精准营销,精心打造四个“相约之旅”,主动融入大武夷旅游经济圈,力争游客总人数和总收入分别增长7%、6%。
建强做优产业平台。对标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高标准推进园区标准化建设,开工建设危化品停车场、金塘工业园区第二污水处理厂、热电联产二期等基础设施项目,推动智慧园区、应急救援中心、“一企一管”等项目竣工投用,力争金塘工业园区安全风险等级达D级标准。加快园区扩区增容,构建以经济开发区为主、乡镇小微园区为辅的“1+N”平台发展格局。探索工业园区“标准地”制度、“管委会+公司”模式,建立健全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鼓励企业实施节能降碳改造,打造零碳园区、美丽园区,推动产业平台绿色高质量发展。
(二)着力扩内需畅循环,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促消费扩内需。把恢复和扩大消费作为当务之急,打造一批特色街区、智慧商圈,提升财富广场、人民广场、五一九路、水北碧桂园等重要节点功能布局,引进培育一批消费新业态,持续开展“全闽乐购”等促消费活动,鼓励汽车、家装、家电等大宗消费,引领消费提档升级。发挥平台经济在消费中的重要作用,支持社交电商、网络直播等多样化经营模式。大力实施商业建设行动,畅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便利化消费需求。加大对本地优质房企的帮扶培育和对外招引力度,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提振房地产市场消费,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抓项目稳投资。把持续扩大有效投资作为重点工作,深入实施项目攻坚,确保重点项目能开尽开、能开快开。攻坚重大基础项目,全面完成温武吉铁路前期工作,力争昌福(厦)高铁纳入国家铁路网中长期规划;统筹推进“十四五”重大工程,适度超前布局一批稳基础、优结构、利长远的项目。加快建设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国道316改线工程、周源水库、永瑞锂电池等20个项目,加快推进迎宾大道改扩建、数字物流园等31个项目,力促三爱富一期、海德福、经开区集中供热等22个项目竣工。抓好项目谋划招引,打好“老区苏区”牌,紧盯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及政策投向,持续谋划实施一批产业转型、民生改善、基础设施补短板、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项目,推动更多大项目、好项目列入上级规划盘子;灵活运用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资本招商等方式,确保招商引资质量和效益持续提高,力争全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0个。
优环境促开放。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力争“即办件”占比达70%、全程网办占比达94%、一趟不用跑占比达85%,让群众办事更加便捷高效;加强政银企联动,健全“企业家下午茶、晚餐会”、政银企座谈会等机制,推进惠企政策“免申即享”进一步深化、扩面,大力营造“亲商、重商、安商、扶商、护商”的良好氛围。主动融入南平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帮助外贸企业稳定生产,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抱团出海,保客户、抢订单、拓市场,做大进出口总量。深化闽台融合,加快邵武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建设,吸引更多台胞来邵兴业。
(三)着力推进科教兴市,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环境。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以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和省级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为主线,加快推进一批学校改扩建项目,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深入实施“三名工程”,持续推进“双减”工作,全面提升信息化教育水平,引入名校、名师开展远程教学、线上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健全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启动职教园区项目建设,推动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全面达标,打造新型职业技术人才培训基地。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主动对接上海有机所、嘉庚实验室、福州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资源,扎实推进氟新材料创新研究院、氟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飞地科技园建设,着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通过政策引导、机制创新、研发投入、项目实施、平台建设、人才培育等方式,进一步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力争全市研发投入增长20%,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领跑行动,依托“六支队伍”开展科技服务,推行重大项目“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为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提供坚实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