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长市十七届人大
一次会议文件(一)
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12月27日在天长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市长 杜永冰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及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本届政府任期的五年,天长走过了极为不易、极不寻常、极其难忘的发展历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滁州市工作要求,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下,紧密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在大战大考中奋楫破浪,在攻坚克难中砥砺前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交出一份发展质量高、城乡变化大、人民收获多的优异答卷。
五年来,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获国务院督查激励,重点项目用地保障、文化旅游、健康养老产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数字经济、食品安全等七项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连续两年位居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分类考核第一。入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在综合实力、高质量发展、工业、创新、投资潜力等全国百强位次逐年攀升。2021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5亿元,同比增长13%;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8亿元,增长2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4.1亿元,增长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3030元、25180元,增长13%、15%。
这五年,我们坚持抓产业、谋发展,综合实力更加雄厚
经济总量领先领跑。地区生产总值五年翻番,年均增长12.3%,总量稳居滁州第一、跃居全省第四,增速领跑滁州、全省前列。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9.4%,总量全省第四。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3%、10.1%、23.3%。制造业做大做强。净增规上企业119家,总数539家,居全省县级第一。净增亿元企业45家,总数120家。新增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8家。新增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14家,总数101家,产值超350亿元。嘉士伯精酿中心、安缆核级电缆等160个亿元以上项目投产。天大集团、天康集团稳居全省民营企业百强。仪表电缆等主导产业产值突破600亿元,获批省级智能测控装置(仪器仪表)特色产业集群(基地)。位列安徽县域产业竞争力第一,连续三年位居制造强省“十强县市”第二。服务业提质提效。新增限上企业89家,总数214家,商业零售超亿元企业9家。服务业增加值达205亿元,年均增长11.7%。获评满意消费长三角行动示范领跑市,全省唯一。新增外贸实绩企业60家,总数达540家,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0亿美元。新增电商经营主体436家,总数5200多家,电商网络零售额超20亿元,获批全省农村电商巩固提升示范县、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龙岗红色文旅项目加快建设,西月城、“99公路”成为旅游网红打卡地。
这五年,我们坚持拓空间、优布局,区块发展更加协调
项目建设全面发力。实施重点项目300个,完成投资240亿元;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95个,新开工248个,新投产139个。英发德盛、长荣光纤等一批20亿元以上项目建成投产,百亿级工业和文旅项目实现零突破。鼓励支持本土企业家再创业,鑫铂科技、聚虹电子等一批大项目建成投产。四大板块全面起势。天长经开区更名为滁州高新区,扩区6平方公里,入选全国绿色工业园区,获批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滁州联动创新区,国家级高新区有望创成。金牛湖新区实现三年大变样目标,完成投资超60亿元,建成区达8平方公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金牛湖校区、茉莉安居小区建成启用,泛美航空大学城、长兴特色小镇等加快建设;天长-六合一体化发展新型功能区列入省“十四五”规划。高铁站区完成站房及站前广场等方案设计,总投资近100亿元的20个配套项目加快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首创即成,落户农产品加工项目10个。镇级园区全面提升。六个重点园区和八个特色园区招引项目193个,投产102个。铜城镇位列中部百强镇第52位,化工集中区入围全省第一批化工园区名录。秦栏镇新建电子信息产业园,智慧小城项目加快推进。汊涧食品小镇完成投资43亿元,8家企业入驻。杨村工业园新入驻金属制品企业6家。所有镇财政总收入超2500万元,新增亿元镇5个,总数达8个。
这五年,我们坚持重改革、促创新,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实施23项国家级试点和22项省级试点,多项改革试点在全省率先突破、全国形成品牌。被列为全国四个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县之一,首创“县域医共体”,医改“天长模式”全国推广。完成全国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承办全国总结交流会,受到省政府通报表扬;获评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典型单位。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形成“1+3+9”制度体系,获农业农村部肯定。完成国家级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试验,中央补助资金8250万元。获批全国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入围全国十大先行试验区。完成县级机构改革、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和街道区划调整。创新活力持续增强。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39家,总数突破2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420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53.6%;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70家,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26%。建成人才科创城、全省首家科技大市场,与13家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与合工大政产学研合作“天长模式”在全省推广。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入选国家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多证合一”、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等走在全省、全国前列。新增市场主体3.9万户,总数7.9万户。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事项近100%。推行投资项目并联审批,在全省率先实现“拿地即开工”。建成自助服务大厅,政务服务24小时不打烊。兑现惠企资金17.3亿元,减税降费1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