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质提速现代服务业。以发展物流产业为突破口,打造现代商贸物流综合区的核心板块,全力扶持快递物流产业园、中国邮政电商仓储配送中心发展壮大。加快推进淮南港洛河作业区、上窑珍珠综合码头建设,大力发展港口物流经济。确保淮师附小大通校区明年秋季招生,推动安颐养老园加快建设。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引进优质企业参与民国建筑群、寿州窑遗址、煤矿工业遗址等开发利用,建成一批网红打卡地、旅游好去处。启动孔店乡农贸市场项目建设,积极发展农村电商,繁荣活跃农村市场。
补齐补强现代农业。抓好农业重大项目,启动8个乡村振兴先行示范村建设,高质量实施2.62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稳步做好高塘湖流域水环境治理工程和蔡城塘水库治理工程,确保农村饮用水改造提升工程如期竣工。持续推进农业生产大托管改革试点,总结推广“绿港模式”,加快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严格落实上级下达的粮食播种任务,有序防治小麦赤霉病、水稻“两迁”害虫等重要病虫害,加强蔬菜、水产、畜产等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鼓励支持市场主体参与秸秆产业化利用。
(三)高层次深化改革创新,奋力激发发展新活力
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审批实施全程监管,对变相审批、违规审批等行为依法依规坚决纠正。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广泛推行告知承诺制。持续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用监管、“互联网+监管”和包容审慎监管。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持续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全面对接沪苏浙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加快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积极对外开放合作。发挥我区毗邻合肥、蚌埠地缘优势,主动对接自贸区建设,争取自贸区联动创新区试点建设,就制度创新、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对外投资等进行深入合作。全力推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更大成效,在产业、科技、交通、环保、文旅等各领域与长三角融合发展。大力支持唐兴机械、富华服饰、乐森黑马等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加速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专项行动,定期收集、解决企业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存在的难题。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组建国有资本运行公司。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龙头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唐兴机械等重点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持续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应用、管理和服务。
(四)高起点实施乡村振兴,奋力塑造大通新样板
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构建防止返贫、应对相对贫困和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长远发展的体制机制,接续推进出列村发展,持续巩固脱贫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和“五防”机制,继续做好“四带一自”产业扶贫,分类做好脱贫攻坚政策统筹衔接,确保脱贫攻坚成色足、可持续。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机制,对困难人群实现兜底保障政策全覆盖,做到应助尽助,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无缝对接。
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重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补齐农村基础建设短板,推动水电路网气物流等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加快区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完成“四好农村路”建设15公里,建成2个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和8个乡村振兴先行示范村。加强耕地用途管制,依法治理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把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持续推进农村闲置土地以及废弃、低效利用建设用地整治工作。深化农村“三变”等改革,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持续提升农业发展质效。细化与安徽农业大学乡村振兴合作,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落地见效,建立“科技小院”,推进科技强农。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抓好粮食安全生产,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粮食产量稳步提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鼓励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和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深入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精心培育草莓、葡萄、双孢菇等“名特优新”农产品。加快上窑年出栏20万头生猪养殖产业化体系等项目建设。认真落实政策性农业保险、粮补等惠农政策,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筑牢非洲猪瘟等动物疫情防控屏障。
(五)高标准推动生态建设,奋力打开“两山”新通道
推进环境治理。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实现巡查监管常态化制度化。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巩固高塘湖退网还湖成果。严格落实“五控”措施,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确保全年PM2.5、PM10和空气优良天数“两降一升”。
拓展生态空间。完善大通区林长制改革先行区建设,完成全年500亩森林抚育任务。做好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两山”生态修复、森林景观建设、湿地保护、淮河生态防护廊和森林村庄建设。加快推进废弃矿山治理,统筹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加快绿色转型。强化生态刚性约束,严把环境准入关、实行最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坚决取缔“小散乱污”企业。严格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全面加强节能降耗,确保万元GDP能耗完成市控目标。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提升环境应急处置能力,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
(六)高品质增进民生福祉,奋力开创美好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