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建设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完成沪苏湖铁路通车运营准备,建成投用高铁苏州南站、盛泽站,加快推进如通苏湖城际铁路苏州至吴江段、苏州北站综合枢纽、苏州东站等开工建设,积极推进苏锡常太仓先导段与上海嘉闵线北延段联合工可审查。建成苏台高速七都至桃源段,加快建设通苏嘉甬、北沿江高铁和张靖皋长江大桥、海太长江隧道等工程。轨交6、7、8号线开通初期运营,11号线和3号线实现双向贯通,加快报批轨道四期建设规划。布局开展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长湖申线(苏浙省界-京杭运河段)航道整治等工程,开工建设苏南运河“三改二”(苏州段)工程。深化港航一体联动,推动苏州港沿江港区与园区港、苏高新港、白洋湾集装箱码头联动发展,进一步做强临港经济。
着力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坚持精细、精致、精微、精雅理念,强化全市规划统筹和高效衔接。持续推进太湖新城、高铁新城、太湖科学城建设,围绕金鸡湖打造城市新中轴线,建设更有竞争力的服务业高地,加强阳澄湖绿色生态建设,打造新经济活力区。坚持全市“一张网”,统筹规划建设供排水、电力、燃气、信息等基础设施。建立市级城市更新项目库,积极探索政策创新,以项目化推动新城提档升级、老城有机更新。注重精巧设计,改造提升一批高颜值文化背街,打造更多街心公园、口袋公园,构筑“以人为本”的街道空间。强化精细管理,加强规范、文明、柔性执法,提高城市管理科学化、智能化、协同化水平。深入推进“净美苏州”建设,持续开展环太湖有机废弃物治理、高架道路桥下空间治理,全面优化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加快建成智慧停车系统,实现全市一个平台通停通付。扎实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不断夯实城市运行安全底座。深化文明城市常态长效建设,共同打造美好家园。
(六)奋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精心打造锦绣江南鱼米乡。高水平建设农业强市,实施农村发展集成改革,推动城乡融合,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深入推进“三高一美”建设,新建高标准农田5.13万亩。加快发展生态低碳农业,着力提升农机装备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无人化水平,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8%。培育壮大智慧农业产业,新增智慧农场5个、智慧农村40个。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做足、做活、做精“土特产”文章,打造一批“苏”字头精品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探索建立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苏州标准”。推进村庄规划连片化、组团式编制,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提高经济大镇产业、人口承载能力和城市化管理水平。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新增特色康居乡村300个、特色康居示范区5个,研究建立能负担、可持续的保障机制。
扎实推进农民共同富裕。深入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因地制宜探索共同富裕有效路径。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稳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深入开展强村富民帮促行动,发展融合经济,提升物业经济,盘活存量经济,着力增加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合理规范村级支出,优化村级财权、事权分配,积极引导村民参与乡村建设和经营管理。实施“千村故事”传承工程,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增添更多美丽色彩。以全面推进美丽苏州建设为牵引,擦亮生态底色,厚植生态优势,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市域范例。
扎实推进长江大保护和太湖治理。打造全国湖泊治理标杆,统筹做好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文化四篇文章。认真落实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4+1”工程和“十年禁渔”等任务,加强大运河、太浦河、吴淞江等重点河湖保护。推动蓝藻主动防控体系建设,加强水源地保护,守护好长三角“大水缸”。持续抓好长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高标准建设太湖生态岛,全面推动东山、金庭通湖河道整治,建好太湖博物馆,唱响新时代“太湖美”。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点源、交通源、城市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抓好重点时段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持续改善大气质量。深化河湖长制改革,推进“一河一策”“一湖一策”攻坚治理,稳步提升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建成幸福河湖260条。加强城乡生活污水治理,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30万吨,自然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98%。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确保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深入开展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调查和监管,持续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打造“无废园区”“无废工厂”。
全面加强生态保护修复。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一体化保护修复山水资源,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完成营造林2.7万亩。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观测场站建设,跟踪做好长江水生态监测评估,切实保护好本土物种。持续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防洪排涝、垃圾处置、污水治理、饮水安全等综合能力。主动应对碳关税影响,前瞻开展碳足迹认证和绿电溯源。加快建设碳普惠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引导全社会践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八)坚持传统与现代结合,擦亮江南文化“金名片”。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文化强市“811”计划,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在心里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人文与经济交融互促,提高全社会现代文明程度。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坚持保护优先,以古城为主要载体,加大古镇、古村落保护力度,围绕“天地人、水木园、城街坊”,做精做优“续、多、新”三篇文章,努力建设活化的古城、幸福的古城、繁华的古城。深入实施苏州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持续推进塘北先秦遗址、元和塘古窑遗址等考古工作,继续做好江南水乡古镇环境提升和联合申遗。强化历史文化资源普查,用数字孪生技术演绎苏州古城,让珍贵的遗产“活起来”“传下去”。更大力度实施古城人居环境和空间品质综合提升工程,持续推进“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古建老宅活化利用。推动古城精品民宿发展,丰富“城市即景区、旅游即生活”的场景体验,吸引更多游客慢下来、留下来、住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