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月16日在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上
市长 吴庆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苏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也是苏州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让全市人民倍感振奋和鼓舞的是,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苏州视察,作出重要指示,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和党中央对苏州发展的高度重视、巨大关怀。总书记的谆谆嘱托与殷切期望,进一步激发了全市上下“走在前、做示范”的磅礴力量。
一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在中共苏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依靠全市人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走在前列,全力以赴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面对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持续上升的外部环境,我们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顶住压力、迎难而上,齐心协力、攻坚克难,付出了艰辛努力,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65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4.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57亿元,增长5.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主要指标保持全国城市前列。
特别是在推进高质量发展方面,城市发展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质量效益导向下的增长韧性和发展活力进一步彰显,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动能更强,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105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1%左右。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57万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突破400家,均位居全国第四。科创板上市企业55家,位居全国第三。全球“灯塔工厂”增至7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76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5万家,均位居全国第一。贸易结构发生重要变化,贸易方式、主体、市场、业态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持续改善,工业投资总量1881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31.2%。产业结构加快转型,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保持全国第二,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达到52.7%,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52.4%,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经验在全国推广。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全力以赴抓经济、稳增长。着力加强经济运行服务保障,制定出台推动经济率先整体好转55条和稳外贸、促投资等系列政策措施,全面强化要素保障,加快项目“扩产投产”和“引进推进”,内外需求协同发力,全市经济加快回升向好。
投资拉动支撑有力。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31亿元,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0.1%,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5.9%。树牢“项目为王”鲜明导向,43个省重大、468个市重点项目均超额完成年度计划投资。博世汽车电子、大尺寸硅材料、盛虹储能等一批百亿级产业项目落地建设,英诺赛科氮化镓、舍弗勒新能源二期、星巴克产业园等顺利投产,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331个。组建全国首个市级科技招商中心,新增科创项目超1万个。积极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REITs等政策工具,有力保障重点项目资金需求。
消费市场有效激活。持续打响“五五”“双12”“夜ZUI苏州”等购物节品牌,开展多轮汽车、家电促消费活动,大宗消费提振明显。推出优化房地产发展系列政策,促进市场企稳回升。文旅消费全面复苏,旅游总收入、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次分别增长11.4%和64%。商贸新业态蓬勃发展,仁恒仓街、阿尔卑斯雪世界等项目开业,平江九巷等网红街区快速出圈,我市跻身十大首店城市行列。线下购物无理由退货经验全国推广,连续两年在中消协全国百城消费者满意度测评中位居第一。
对外贸易量稳质升。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45万亿元,一般贸易占比达到42%,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占比提高到36.2%,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17.3%。用好进博会、广交会、电博会等平台,“一企一策”帮助企业稳订单拓市场。贸易新业态多点开花,跨境电商增长63.4%,二手车出口试点落地实施,保税维修业务先行先试,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任务圆满完成。
(二)持之以恒谋创新、增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强力量、聚人才、优生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断为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科技力量培育取得重大突破。苏州实验室加快建设,成功获批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深时数字地球大科学计划获国务院批复立项,“一区两中心”等科创平台加快建设,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二期完成验收,中科可控获批筹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全年新增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研发机构470多家。强化龙头企业牵引,累计培育建设创新联合体120个,形成攻关任务600余项。入选中国独角兽企业17家、潜在独角兽企业75家,分别位居全国第六和第三。
创新创业人才加速集聚。新增国家级人才215人,入选省双创人才186人、占全省32.6%,新立项顶尖人才团队、重大创新团队13个,高层次人才达到42万人。实体化运营苏州科技商学院,强化科创企业家培养。设立海外首个苏州全球创客传播中心,高水平举办第十五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签约项目超2000个、创历史新高。开展“校园苏州日”专场招聘会500余场次,引留高校毕业生17.5万人,累计投用人才公寓超过10万套。
科技服务生态持续优化。出台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在全国率先建成知识产权国际服务平台,获评首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城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额超过155亿元。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授权量超2.45万件、增长20%,其中企业授权比重达到90%,获中国专利金奖1项、银奖2项。苏州高新区获评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示范区。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000亿元,成功举办首届先进技术成果交易大会。开展苏州创投日活动,推出千亿级基金群。全省首家银行系公募基金公司苏新基金成功设立,国家工业母机产业投资基金启动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