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跑赛道释放战新动能。依托“三谷一镇”和新能源装备“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推动五大战新产业集聚发展,勇夺“浙江制造天工鼎”。加快千亿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大力推动瑞浦兰钧新能源制造基地一期、伟明盛青锂电池新材料产业基地一期投产,提速实施麦田储能设备生产基地等新签约项目,推进高纯电解镍等配套项目落地,力争新能源装备“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纳入省级培育名单。围绕眼视光加速集聚生命健康产业,推动眼谷科创园A区加速招商、B区加速建设,力争目立康、京东方、兴齐药业等头部企业产线落地,中国眼谷争创国家先进眼视光技术创新中心,中国眼谷小镇争创我区第一个命名省级特色小镇。大力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加速建设大唐5G全球创新长三角中心、国兴5G智造中心总部等重点项目,签约落地温州智算中心等项目,中国(温州)数字丝路小镇力争入围省级创建名单,温州国际云软件谷加快构建“一廊一岛两核五区”空间格局,推动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年营收增长25%以上。依托省级激光智能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出台中国(温州)新光谷启动区实施方案,加快建设国家级激光与光电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
数实融合改造传统产业。加速落地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省级试点,实施数字化改造“N+X”浙江方案,提速“未来工厂+产业大脑”新智造工程,新增省级未来工厂1家、省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2家以上,省级制造业“云上企业”、市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各2家以上。聚焦“双碳”目标,创建市级以上绿色低碳工厂20家,实施制造业节能减碳技术改造项目30个,加快构建绿色循环产业体系。支持泵阀、鞋服、电气等传统优势产业迈向中高端,用好“数据得地”“增资扩产”“工业上楼”等办法,着力解决发展空间难题,推动增资扩产项目开工40个、竣工25个,改造老旧工业区800亩,新增工业用海用地3000亩,让好项目、好企业有地可落、安心发展。
精准发力培育经营主体。全面落实民营经济“中央31条”“浙江32条”“温州195条”等惠企政策,推动两区涉企政策融合贯通、精准匹配、全面兑现,力争全年为市场经营主体降本减负20亿元以上。深入实施“专精特新”先行区培育工程,持续推进“雄鹰”“雏鹰”“小升规”等企业培育,新增50亿元以上企业2家、20亿元以上企业2家、上市报会企业4家,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00家以上。深化质量强区战略,新增“品字标”企业30家、“浙江制造”标准6项,完成市场经营主体信用监管数据治理省级试点。高水平落实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为高质量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二)坚持平台、企业、人才立体支撑,持续增强自主创新力度
着力提升科研平台转化水平。推动国家自创区“五个指标争先”、环大罗山科创走廊“五大能力提升”,加快推进全省创新深化试点,进一步提升瓯江实验室、国科温州研究院等存量科创平台成果转化能力,力争转化百万以上科研成果30项以上。加快推动国家级计量测试中心项目落地,全面推进香港理工大学温州技术创新研究院实质化运营,力争南洋理工大学温州研究院签约落地,新增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家。大力推进大孵化器集群发展,新增孵化面积40万平方米,创成双创载体4家,系统构建“物理空间+主导产业+专业运营+科创基金+服务配套”的全链条孵化体系。
充分激发创新主体内生动力。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双迈进”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着力提升企业研发水平,力争新增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40家、省市企业技术中心8家、省市首台(套)产品6个以上、立项市级以上重大科研项目15个,推动规上工业研发费用增长10%、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0%。扩大“先投后股”试点惠及面,新增试点项目3个、转股企业1家。提升“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覆盖面,新增企业个性化服务应用场景1个,助力企业创新成长。
全面放大创新生态虹吸效应。深化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示范园区创建,持续探索技术转移服务新模式,加速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企业需求有效匹配和衔接。提升金融支撑效能,推进国家级技术产权证券化试点建设,力争新增子基金2支、在投子基金总规模超30亿元、完成基金投资超5亿元。持续实施顶尖领军人才招引行动,引育国家、省级领军人才12人以上,新增大学生1.5万人。发挥温州湾新区产教联合体作用,培育技能人才2万人,打造精准配套产业需求的职业教育高地。联动推进人才友好型、职业友好型、青年发展型城区建设,全面落实“人才新政40条”,办好人才服务“十件实事”,着力打造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得好”的创新创业之区。
(三)坚持规划、建设、治理综合施策,全面做优城区品质靓度
以全域视野提升城区竞争力。攻坚推进“强城行动”三年计划,推动空间优化、品质提升、交通畅通、功能完善,提速打造一批标志性成果,进一步跃升城区首位度。深化“未来城区”集成改革,迭代升级“一核两翼三廊”发展规划,构建“状蒲创意创新、环山都市服务、沿江科技智造、面海现代产业”的产城融合格局。状蒲片打造温州东部时尚中心、做精做优瓯江新城(龙湾沿江片),科技城片打造产城融合、人才集聚、宜居宜业的未来智城,东部打造跨区域性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高铁新城新地标,金海湖片打造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集聚区,推动温州东部科技城展现新貌。
以匠人精神提升南片承载力。持续推进永强南片公共配套设施提升五年行动,提速区第二人民医院、海城卫生服务中心等民生项目,改造星海卫生服务中心,开工滨海净水厂一期等重点配套,打造金海湖优质综合公园,让南片环境更加舒适宜居。投用滨海二十一路、滨海三道(十六路—十八路),提速建设新川大道、沙城中心街(罗东南街—环山东路)、开发区桥下停车场及配套设施等项目,进一步提升出行便捷度。高标准实施大龙湾教育“一张图”,不断深化集团化办学,持续扩大区二小、区实验中学等名校在南部片区的教育资源供给,改造提升学校10所,建成投用星海实验中学。全面推进“数字化+农贸市场”建设,探索“网上菜场”新模式新业态,满足南片居民多元化消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