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4日在绥芬河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绥芬河市人民政府市长 王 镭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一、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见证了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坚决贯彻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全方位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这一年,我们固守口岸国门,初心使命在疫情考验中坚定笃行。聚焦“重点是口岸、关键是闭环”,扎紧“三线一面”,坚持“五要素”同防等全流程闭环管控,建设了中转仓、消杀仓等一批口岸基础设施,用时23天建成方舱医院,人员分级、货物分类、作业分区,降低了疫情输入风险。出现本土疫情后,果断决策、快速反应、有效处置,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疫情、不扩散外溢的底线,完成了保障口岸货运畅通、服务“东方-2022”联合军演、安全转运隔离外地人员等重要政治任务,护佑了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全市上下众志成城,诠释了伟大抗疫精神。这些在实践与实战中积累的宝贵经历、展现的必胜信念,激励着我们以无畏昂扬的姿态,继续把绥芬河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这一年,我们强力统筹调度,经济运行在负重前行中提速回升。面对前6个月经济下滑、指标走低严峻局面,聚焦“奋战三季度,力拼下半年”,全面开展了稳运行促发展攻坚战。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分别较上半年最低值提升4.3、98.8、6.7个百分点,实现扭负转正;地方税收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较上半年最低值提升10.4、17.4个百分点,实现反弹企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追平同期水平;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45.3%,增速由年初六县(市)末位攀升到首位;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占全省非油贸易18%,其中对俄贸易额增长10.3%、占全省非油贸易38%。经济活跃度下半年逐月提升、逐季上扬、连续增长。这些积极变化和回升势头,稳住了经济基本盘,守住了向好基本面。
这一年,我们聚焦开放坐标,国际口岸在高效畅通中释放动能。成功申建“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获批“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全省高水平出口消费品加工区”。肉类进口口岸获得批准,中药材进口口岸完成验收。举办了第八届中国国际口岸贸易博览会、第十四届口岸城市市长(云上)论坛。服务中欧班列通行860列,增长69%,创历史新高;中俄直列在疫情期间保持常态运行。预计全年口岸过货完成902万吨,占全省88%;出口增长42%,创10年来新高;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完成贸易额132.3亿元、增长10.4%,与RCEP成员国完成贸易额7.2亿元、增长87.5%;新增外资企业8家,实际利用外资增长76.9%,7家企业进入全省对俄贸易10强。这些合作成果和重要突破,凸显了沿边口岸城市的枢纽力量,体现了服务国家战略的责任担当。
这一年,我们大胆改革试验,发展活力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增强。以自贸试验为牵动,累计探索形成152项制度创新成果,39项入选省级创新实践案例。以“绥意办”为载体的“六个一”营商服务体系持续优化,设置了全省首个“电水气联办”窗口,“零跑动”事项达80%,市场准入、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压缩40%。“绥务工”平台注册3.17万人,发挥了规范劳务市场和促进用工安全的重要作用。推进中俄金融服务港建设,创新设立了“金融超市”,办理了全省首笔新型离岸国际贸易,预计全年跨境人民币结算43亿元,增长4.7倍。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2家;培育“专精特新”企业1家,实现零突破。这些制度创新、服务创新、科技创新,承载了“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的自贸精神,成为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智慧城市的强劲支撑。
这一年,我们振兴实体经济,产业体系在结构调整中优化升级。构建生产加工型和现代服务型两大更具基础、更加协调、更有潜能的产业体系,出台产业振兴、生物经济、数字经济、冰雪经济、创意设计、节能减排、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等7项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系统布局产业发展。推进产业项目48个、总投资94.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2个,34个省市重点项目全部开复工、完成投资13.95亿元。国际物流枢纽港物流谷、首站进口冷链物流集散中心、中药材加工产业园加快建设,中俄汽车配件出口基地、北大荒俄粮进口加工、金谷粮油等项目当年签约投建。发展跨境电商“1210”“9610”业务,预计全年国内零售额9.5亿元,增长20%;快递发寄量保持全省县域首位。全年新增规上企业12家,三次产业比重持续优化。这些聚焦实体经济的项目、企业、投资,牵引发展的步伐更稳、底气更足。
这一年,我们突出建管并重,城乡环境在综合治理中显著提升。创新城乡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完成城乡国土空间规划实施评估,建立了土地储备资源库和国有资产数据库,搭建起林地、农地、建设用地“三地合一”管理架构。落实林长制、田长制、河湖长制,实施完成入河湖排污口、黑臭水体、农村改厕、秸秆禁烧、黑土地保护等7个专项排查治理。完成30项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坚持“增绿地、存净地”,深入开展“五清五治”行动,清理违规占地、违法建筑71万平方米。北山工业园区综合治理清退违占用地2.1万平方米,梳理可利用土地15.1万平方米。改造污水管网11.5公里,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建成运营。北寒村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得到大幅改观。盘活闲置土地,清理私搭乱建,新建泉园、勤园等9个城市公园,占全市公园总面积的16.4%。这些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点的坚决措施和系统治理,革除了一批发展进程中的积弊积习,促进了生产、生活、生态协调融合,成为全国文明城市的靓丽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