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9日在北票市第十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长 付宗义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即将过去的一年,是本届政府工作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加快高质量发展的突破之年。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异常严峻的疫情压力,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聚焦“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三件大事,紧盯一个主题、三项突破、五个转型部署,开拓创新、担当实干、攻坚克难,全市经济运行保持平稳,疫情防控有力有效,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高质量发展实现良好开局。
预计到年末,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43.6亿元,增长4.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0.1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6.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0.8亿元,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26亿元,增长10.5%;规模以上企业能耗强度降低1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3.1亿元,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8117元,增长5%。
——我们聚焦常态化疫情防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举措,应急指挥体系24小时运转,6+N能力持续增强,朝阳北票健康驿站35天建成,工作专班分兵把口,党建统领下的“一张网”高效运转,科学果断处置突发疫情,倾力守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最大限度减少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我们笃定高质量发展不动摇,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推进市场、平台、通道和产业等对接,统筹招商引资与本土企业转型升级,着力引育富有时代感的高质量项目,带动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进中趋好。
——我们努力推进乡村振兴,引导人才、技术、社会资本等要素向农村集聚,统筹规范使用扶贫资金,突出以产业振兴带动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全面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我们着眼城市建设堵点、痛点、难点,坚持问题导向,立足群众需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人民群众期盼多年的民生实事得以解决,广大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我们深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坚持治山、治水、治城一体推进,科学规划,整体实施,北票的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百年煤城逐渐成为宜居之城、山水新城。
(一)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发展质量持续提升。落实“高质量项目建设年”行动,编制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实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项目87个,三率两化水平逐步提升。强化经济运行分析,开办书记市长直通车,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发放助企贷款23.3亿元,减税降费3亿元,新增限上企业19家、小升规10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双向发力,新建5G基站197座,实现5G网络城乡全覆盖,数字化改造华兴万达、海丰食品等企业15家,宏发公司代表朝阳市参加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持续开展大学进园区进企业活动,实施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6个,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125人次,落地转化科技成果26项,建设市级中试基地1个,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26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瞪羚企业1家。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应用,宏晟机械、电力电杆等18家企业完成注册。
发展后劲持续增强。突出抓好高质量项目建设,完善链长制招商机制,全年开展招商活动268次,引进落地项目54个,开复工项目220个。环保装备制造和农产品深加工主导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中捷数控机床、强大泵阀、宏发5万吨熟食制品、超润肉鸭深加工等项目快速推进,宏晟机械、金石机床等项目试生产,宏发公司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企业。新能源储能基地建设实现破题,北票绿电产业园暨增量配电网、中能建储能+新能源一体化等项目签约,高登赛锂电池电芯项目进展顺利,500千伏川州变项目竣工投运。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有效推进,庄头物流园运营良好。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三宝矿山遗址公园开工建设,矿区文化园、煤城供热锅炉陈列馆、北票绿道沿线桥群公园等工程竣工投用。大黑山景区、北票博物馆获评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抢抓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等政策机遇,包装争取项目198个,到位资金45.3亿元,连续三年位居朝阳市首位。
发展平台持续优化。推进数字园区建设,经济开发区智慧管理模块建成,智慧化工园区监管平台上线运行,成功承办朝阳市数字工厂观摩会。新改建宝环路、中宝路,拓宽人民路,新天热能竣工投用,66千伏五间房变建成投运,园区承载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实施新供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改革,盘活闲置厂房5.5万平方米。发挥开发区招商主力军作用,签约落地项目30个,新建项目17个。在全省77家省级经济开发区综合考评中位列第七,连续三年提级进位。
(二)乡村振兴纵深推进
脱贫成果巩固拓展。聚焦“乡村建设攻坚年”行动,落实“23551”动态监测帮扶机制,深入推进乡村产业发展,持续促进脱贫人口就业增收。实施乡村振兴项目115个,新建村级光伏电站37座,脱贫人口人均收入稳定在1.3万元以上。建设乡村振兴学校,培训乡村人才722人次。推行“1233”扶贫资产管理模式,规范权益处置程序,推动扶贫资产三保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