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我们把社会稳定作为首要前提,发展保障全面加强。打赢了常态化疫情防控阻击战,隔离宾馆、定点医院投入使用,方舱医院建设完成。开展了促消费活动,发放消费券217.19万元,拉动消费703万元,有力刺激消费市场回暖。开展了安全生产三年攻坚、二十大期间百日攻坚;城乡房屋建筑安全隐患排查、燃气专项整治等行动,守住了不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底线。信访化解力度加大,“三访一包”制度进一步压实,合理诉求得到有效解决,圆满完成了二十大等重要节点信访维稳工作。“平安漠河”“法治漠河”建设稳步推进,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进一步提升,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一年来,我们把自身建设作为基础保障,能力作风持续转变。“机关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深入开展,在全区首家开发建立“四个体系”智能指挥调度平台,596项重点工作全部纳入管理,全面提升重点工作推进的质量和效率。10项国家级、4项省级创先晋位目标任务全部完成,援边工作队有效发挥作用,消防救援大队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漠河林场、西林吉镇派出所等6家单位荣获国家、省级荣誉,6名同志荣获国家、省级先进称号,300余篇先进做法、创新举措被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采用,漠河入选“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源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源于省委、省政府和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源于全市人民在市委带领下团结拼搏、努力奋斗,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向驻漠部队和各驻漠单位,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漠河建设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合理,一煤独大的发展局面没有根本改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足;竞争意识缺乏,作风转变不彻底,项目谋划不充分、推进不力、进展缓慢的情况依然存在;招商引资缺乏有效措施,借助社会资本的能力不强。民生事业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优质教育、医疗、文化资源支撑力不足,改革过渡期的社会矛盾依然存在。营商环境仍需优化,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有待进一步激发。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勇于担当,全力加以解决。
二、2023年的目标和任务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精准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部署的关键之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省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深入践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抢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聚焦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任务,突出生态保护、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城乡提质、民生改善“五项重点”,强化科技创新、改革开放、能力作风转变“三大措施”,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事业,主动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提质提速,以实际行动推动漠河各项事业全面振兴发展,实现漠河经济繁荣、城市繁华、生活富裕、社会稳定。
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GDP保持同步增长,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保生态、促转型,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新成效。坚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深入落实全面节约战略,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一是压实生态保护责任。落实落靠“三长制”各项措施,建设林草数字指挥中心,完善林长制“5+2”制度体系,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行为,护美“绿水青山”。坚持地企联防联控,突出抓好森林防火,建设地方森防能力提升项目,全面打赢森防系列战役。实行河湖长制“四水同治”,建立健全河流保洁服务机制,加强小微水体、黑臭水体排查整治,不断提升水生态建设水平。推动田长制工作高质量发展,落实好永久基本农田“四个严禁”和一般耕地“五个不得”要求,推进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化肥减量增效、土壤肥力保护等工作,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守牢耕地生态保护红线。二是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巩固扩大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开工建设图强镇、阿木尔镇污水处理站,改造垃圾填埋场供电设施、西林吉镇污水管网,淘汰燃煤锅炉5台,提升环境污染防治水平。抓好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聚焦环保督察整改任务,坚持标本兼治、举一反三,完成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加大历史遗留矿山治理及生态修复,重点推进古莲煤矿煤矸石治理,确保序时完成整改任务。三是构建绿色发展方式。积极培育碳汇项目,实施好已备案的图强林业局、漠河林业局林业碳汇项目,挖掘培育新增碳汇项目,鼓励林业局自愿开展减排交易。围绕“双碳”行动,探索开展会议、会展、旅游节赛活动的碳中和行动,推动旅游景区、宾馆饭店、大型超市以购买碳汇的方式实现个人和机构的碳中和。落实省“兴安岭生态银行”建设行动,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换路径,逐步建立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体系,森林、草原、湿地、土壤、冻土等动态监测体系和数据库,激发绿色发展动能。围绕《“两山指数”评估指标体系》20项考核指标,扎实开展“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申报工作,力争年内正式挂牌。
(二)调结构、优措施,在培育产业体系上取得新成效。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突出抓好文旅产业。开工建设北极村旅游景区提升工程、观音山采金小镇旅游综合体项目,盘活县区局木屋。启动石林地质公园晋升世界级创建工作,夏至节前开园迎客。推进“大北极旅游圈”建设,统筹北极村、观音山、石林地质公园、龙江第一湾、北极岛“五大景区”,引资建设北极村演艺中心,打造漠河极光季、冰雪季旅游核心地,辐射带动全域发展。实施北极村商业区配套、业务用房及室内供暖配套改造、十里长湖木栈道维修等工程,改造北极村电缆,提升景区服务功能。完善旅游交通体系,复航北京、哈尔滨、揭阳、加格达奇航线,谋划开通上海、成都、广州、昆明、大连、青岛、海拉尔等地航线。强化旅游市场监管,规范景区、宾馆、民宿、旅行社经营秩序。加强旅游产品研发营销,开发带有北极字样的雨伞、冰箱贴、书签、手机壳等文创产品;举办北极光节系列活动、北极啤酒节、非遗文化展等文娱活动,开展广场舞大赛等竞技比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深入北京、上海、云南、广东、四川等重点客源地开展旅游推介活动,盯紧央视媒体持续报道漠河元素;利用抖音、快手等自媒体,针对自驾游群体推出“两季”旅拍线路,做好后疫情时代的发展准备。二是深入推进“双寒”产业。多渠筹措资金,建设极寒科研测试产业园项目,开发汽车产业、电子产业、电力设施、建筑材料、装备制造、航天航空材料等测试项目,打造全省寒地测试产业示范区。加大与中国国检集团、长春一汽等企业合作,引进光伏测试场、汽车检测中心等项目,扩大发展成果。同时,加大车企服务力度,发挥汽车测试产业消费拉动作用。培育挖掘寒地生物产业潜能,扩大赤芍、黄芪、五味子、金莲花野生抚育和仿生栽培面积,打造1-2处标准化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谋划实施黑木耳、灵芝等食用菌及野生珍稀食用菌深加工项目,实现产业项目化。三是全力做实对俄贸易。以漠河水运口岸恢复开通为目标,加快水运口岸连崟作业区查验设施建设,年内实现通关。加强与海南美峰投资公司合作,投资1.2亿元,完成互市贸易区主体工程,尽快投入运营。启动中俄公铁大桥、长缨-兴安铁路、口岸物流园区、自贸区、北极村过境索道等项目规划、选址工作,谋划开通洛古河临时过货通道,打通对俄贸易通道,将漠河打造成为对俄贸易的“桥头堡”。四是培育壮大冰雪经济。充分发挥冷资源优势,以冰雪运动、冰雪旅游、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新业态与寒地特色产业为主,打造石林景区观星地、北极村观雪地。举办中国漠河·北极冰雪经济论坛,邀请装备制造、体育器械、清雪设备生产商;冰雪旅游、寒地测试、极地文化等领域权威人士和知名企业家,交流磋商冰雪经济发展,开展产品、文化展示,逐步打造成为国家级论坛。同时,积极发展冰雪活动,举办省内首届冬季旅发大会、冬至文化节、“冰雪龙舟赛”、极寒冰雪越野车障碍挑战赛等系列活动,推出雪地足球、冰雪排球、冰雪羽毛球等文娱产品,搅热冰雪产业。五是创新培育“数字经济”。加快推进5G基站、产业互联网等“数字基建”,实现市区5G信号全覆盖,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探索发展数字健康、低碳能源、数字零售等拓展型新产业,实现数字的产业化。围绕生态旅游、绿色矿业等传统产业,加大技术创新、市场引导和人才培育力度,实现产业数字化。六是借势打造电商网红经济。结合电商网红的辐射力,打造以城中心、镇节点、村流通为支撑的消费商业体系。争取资金1000万元,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项目,促进农民收入和农村消费“双提升”。鼓励连锁流通企业、电子商务平台下沉村镇,推进直播电商、兴趣电商、社交电商走进群众,宣传本地优质特色农业产品,全面发展“直播经济”。培育电商专业人才队伍,制定孵化小微电商(网商)方案和新型商业带头人培育计划,成立文旅直播队伍、电商直播队伍,助推电商产业发展。同时,投入专项资金,支持网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