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7.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5%和12%。
实现以上目标,我们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以“链条”为发力点,全力抓招商、上项目,在提升经济发展质效上全力攻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化保障能力,逐步完善“六大产业链”,持续招大引强,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要抓实“五项”保障,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抓实科技保障。强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持续开展“三区科技人才专项计划”行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重点培育科技型企业,力争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户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16户、建设“头雁”工作站1个。抓实服务保障。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坚持“六必访”和“三送”,做实做细领导包联服务制度,做优“四链融创”机制,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助企纾困一揽子政策,为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抓实载体保障。逐步完善经开区污水处理厂、净水厂、孵化器、污水管线、路面、绿化等基础设施,完善经开区综合服务中心功能,为经开区企业发展提供“一站式”服务。谋划建设食品产业园区。抓实金融保障。强化政银企合作,加大“信易贷”平台推广应用工作力度,持续提高授信金额,进一步畅通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抓实要素保障。强化项目建设跟踪保障机制,围绕用地、用电、用水、用气等要素资源向产业链供应链建设倾斜,抓好手续报批、施工组织、竣工投产等关键环节,全力以赴确保项目如期建成达效。
二要聚焦“六大”链条,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在大豆产业链供应链上,抓源头、提质效、拓路径。夯实大豆生产基地核心区基础,依托棒星食品、天润农业等大豆深加工企业,紧盯新产品研发,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快推进丰晟源豆制品、黑龙江泉星大豆营养食品项目建设进度,借助雅鲁藏布电商平台,拓宽市场销售渠道。在肉食一体化产业链供应链上,稳上游、扩增量、提产能。以东方希望生猪繁养加销项目为基础,延长生猪上下游产业,推进3个以上养殖场开工建设;重点跟进循环经济年产20万吨生物有机肥项目和东方希望集团饲料加工项目,力争早日签约落地。以成达肉鸡全产业链项目为牵引,全力推进肉鸡规模养殖与加工,力争完成肉鸡屠宰加工厂厂房主体建设,3处养殖场2023年底前投入使用。在奶乳一体化产业链供应链上,强基地、促供给、提质量。全力保障养殖饲料种植面积落实,鼓励瑞信诚牧业扩大养殖规模,做优奶源供给,支持飞鹤尚禾谷公司根据市场需求开展新产品研发。在鲜食玉米产业链供应链上,稳种植、育龙头、促升级。稳定16个乡镇鲜食玉米种植面积,继续扶持好天润农业、朝阳农副食品加工厂等企业生产运行,加快推进上熙和天宇力恒鲜食玉米项目建设。在食用菌产业链供应链上,扩规模、抓精深、强营销。支持鑫鑫菌业提质改造栽培车间,积极推进工厂化食用菌项目,延长食用菌精深加工产业链。依托鑫鑫菌业专家工作室、“头雁”工作站,开发高附加值绿色食用菌产品。加强食用菌品牌推广,积极开展代销洽谈,进行批量销售。在纺织服装产业链供应链上,增产能、促营销、提效益。加快汇泉服装产业园建设,支持扩大产能,强化市场营销,不断延长做强纺织服装产业链。
同时,积极发展“四新”经济,加大培育上云企业力度,强力推动5G基站建设,努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增长点。统筹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业态升级,推动消费扩容提质升级。
三要优化“七种”路径,全力提升招商质效。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不动摇,突出提升招商能力,抓实领导带头招商、驻点招商、会节招商、商会招商、以商招商、乡情招商、委托招商等七种招商路径,精准搜集招商信息,全力引进上下游配套产业项目,力争全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7个以上,加快构建产业集群式发展格局。
四要培育“八类”主体,壮大民营经济体量。锚定促进市场主体“总量扩张、质量提升”目标,实施扶优做强规上工业和加强中小企业培育双向发力战略,落实“个转企、小升规、分转子”激励政策,加快培育规上工业企业、规上服务业企业、限上贸易企业等八类市场主体,力争市场主体增长10%,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户、限上企业1户、大个体5户,打造一批“专精特新”企业。
产业兴则经济强,产业优则动能足。我们要坚持以“链式思维”加快产业发展,走好工业强县之路,让发展引擎越来越强劲。
(二)坚持以“三农”为突破点,全力促衔接、夯基础,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全力攻坚。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牢牢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和粮食安全两条底线,抓实“四个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要突出稳定增收,在持续巩固衔接上求突破。加强责任落实。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对标对表国家考核细则要求,细化“月安排”工作机制,压紧压实乡镇属地责任、行业部门监管责任、帮扶责任人和驻村工作队责任,拧紧明责、落责、追责链条,形成工作闭环。强化增收保障。始终瞄准“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关键点位,完善防贫监测排查长效机制和分类帮扶机制,优化调整过渡期各项帮扶政策,落实兜底保障政策,织密织牢防返贫保障网,确保脱贫不返贫、振兴不掉队。拓宽增收路径。细化产业就业、金融扶持、消费帮扶等增收措施,深度开发帮扶车间、公益岗位。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精准实施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切实发挥涉农整合资金效益。持续推进“孝心养老”、“智志双扶”等帮扶措施,不断激发脱贫群众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