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区人民政府代区长 张雪峰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22年12月21日在太平区第十九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太平区人民政府代区长 张雪峰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太平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的重要讲话要求,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有效应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双重压力,以“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为总目标,紧紧围绕“一带两极三板块”产业发展思路,稳步推进“工业强区、文旅兴区、生态立区”三大战略,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实现了新一届政府的良好开端,为推动全区高质量发展、全方位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按可比口径下降26.8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5%;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27.36%;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4.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
(一)抓经济、稳增长,发展势头强劲有力
工业经济企稳回升。电力、绿色食品、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牵动效应显著,18户规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9亿元,其中阜新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等8户企业产值超亿元。新时代民爆、力劲北方等“老字号”企业改造升级,产业链条拉长延伸,产品质量、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合光巨能、六和农牧等“原字号”企业深度开发,加速向全产业链迈进,多元化、智能化、集成化水平持续攀升;杭泰光伏、嘉寓光伏等“新字号”企业培育壮大,新能源光伏发电产业园初步建成。450公里高速动车枕梁精密加工等15个技改项目开工建设,完成投资6.1亿元,同比增长32%。万达铸业铸铝关键部件获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实现全市“零”的突破。广通智联、东圣达实业等5户企业实现提档入规,超额完成市下达任务。
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促进消费转型升级,以福宇博物馆、鑫维玛瑙城、永灵奇石博物馆为文化支撑,以国家矿山公园、万人坑纪念馆、塔子沟休闲区等观光旅游点为载体,发挥奥体冰上运动中心人才培养平台作用,实现文化、旅游、体育深度融合。红树路商业经济带发展日渐成熟,顺吉购物广场和大连友谊商城完成正式交接,希尔顿欢朋酒店、玉龙皇城酒店等高端品牌陆续进驻。经济新模式不断加码发力,“夜经济”示范效应凸显,红玛瑙夜市日成交额达10万元。成功举办第二届玛瑙文化旅游商务节。
乡村振兴稳步推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粮食、肉类、禽蛋、果蔬产量分别增长7.1%、4.5%、8.6%、5.5%。培育壮大塔子沟村、水泉村、西山村绿色果蔬标准暖棚38个,设施农业规模达到300亩。颐尔康辣椒、普地奥莱西红柿、精品草莓等特色农业项目有序发展,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农光互补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实现光伏发展和农业生产共赢。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严守耕地红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38万亩以上。122户、198人建档立卡脱贫人口稳固脱贫,人均纯收入达到省市标准,防贫保、农业保险、特色种养殖等扶贫项目持续收益,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得到有效衔接。
(二)抓招商、建项目,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招商引资动能不断提升。组建3支招商小分队,围绕高端装备、机械加工、新型能源等重点产业科学谋划、精准发力。通过视频招商、电话招商、会展招商等多方位、多角度、多形式开展“走请”百余次,洽谈项目65个。合光巨能、北京国联涂多多保税仓等12个项目完成签约,签约额达19.8亿元。重点项目落地率达80%,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项目建设步伐持续稳健。开展高质量项目建设年活动,政府投资类、产业类项目齐头并进。完成“三供一业”改造、辽宁国诚高钛渣云工厂等5000万元以上新开工项目19个;杭泰光伏、万达铸业高端装备关键零部件等竣工项目13个;工业污水处理厂、圣悦生物质活性炭生产线等储备项目39个,指标排名均居全市前列。抢抓政策机遇期、窗口期,累计包装项目42个,争取各类资金1.43亿元,项目谋划的预见性和精准性不断增强。
园区建设成果日渐凸显。坚持把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阵地,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绿色食品、新能源四大发展板块初具规模。投入7200余万元修复新开路油面10万平方米、绿化7万平方米、新敷设给水管线1600米、配套电力专线1200米,基础设施配套能力显著提升。依托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配套鹰眼、高清摄像头、环境监测等硬件设备,构筑园区管理中心和应用平台体系,实现园区管理从“数字化”向“智慧化”飞跃。完成园区地类划定,盘活闲置资产4.53万平方米,土地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管委会+公司”实体化运营成果丰硕,国有企业稳步发展,汇江实业年收入超400万元,三级子公司辽宁国诚、江苏国允年收入超6亿元。
(三)抓改革、谋创新,发展活力加速释放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持续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行政审批事项“体外循环”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市场主体活力全面提升,新增市场主体2028户,完成“个转企”60户。精准施策助企纾困,全年减税降费4000万元、留抵退税5800万元、缓税缓费2600万元,惠及企业500余户;帮助企业向上争取省区域协调发展专项资金1056万元、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专项资金358.4万元。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兑现各类涉企奖补资金41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