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培育现代化活力商区。实施服务业跨越战略,赋能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档升级商贸服务业,建设“十大消费商圈”“15分钟便民生活圈”。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发展电子商务、数字信息、网红经济等新业态。打造东北区域物流集散地,建设国家级城乡高效配送示范城市、骨干冷链物流示范基地,物流产业成为四平标志性产业。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以红色精品游为引领,带动历史文化游、自然生态游、乡村休闲游,旅游综合性收入突破百亿元。
(四)释放现代化发展动能。深化改革开放,为振兴发展注入活力源泉。深层次推进重点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巩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创建成果,拓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实施“北融南开”战略,聚焦“一体六同”推进长平一体化,对接环渤海、京津冀融入国内经济大循环新格局。开展精准招商,项目规模和质量实现新突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年均增长15%以上。
(五)创建现代化品质之城。推进城乡融合,打造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四梨同城战略,对标全国文明城市标准,全面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度,实施智慧城乡牵动战略,推进城市物业管理升级,深化“走遍四平”整治行动。提升县域经济贡献度,实施县域经济发展助动战略,发挥区域资源、产业优势,实现县域经济争先晋位。
(六)绘就现代化绿色图景。实施生态强市战略,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5%以上,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国家标准,黑土地保护实现适宜地块全覆盖。打好修复提升持久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森林覆盖率达到20%以上,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70%以上。打好“双碳”目标主动战,推进绿电园区项目,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坚决遏制“两高”项目上马,绿色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每年提高8%以上。
(七)叫响现代化文化品牌。赓续英城文脉,构筑思想文化引领高地。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创省级文明城(区),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传承红色基因,拓展延伸“红色旅游+”新模式,擦亮英雄城红色文化品牌,打造全国红色地标性城市。做强文化产业,培育文化产业主体,打造二人转、黑土地、玉米等文化品牌。繁荣文化事业,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八)打造现代化幸福生活。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保障重点群体就业,城镇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均衡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全面落实“双减”政策,招引名校来平联合办学。实施全民健康战略,深化“三医”联动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推进“城乡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提升社会保障能力,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发展社区养老托幼服务,持续开展脱贫人口兜底保障行动。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科学稳妥完善再分配、三次分配制度,向共同富裕目标迈出坚实步伐。
(九)提升现代化治理水平。深化法治四平建设,坚持法治四平、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推动,实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全面落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任务,完善“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基层治理共同体,构建具有四平特色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推进平安四平建设,强化金融债务、应急处置、生产生活、社会治安、食品药品等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建设,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各位代表!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今后五年,四平发展机遇叠加、潜力无限、未来可期。我们坚信,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发展目标一定会如期实现,人民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四平振兴大业一定会更加辉煌!
三、2022年主要目标和重点工作
今年将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我们要忠诚履行职责使命,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县域经济发展、新经济新产业发展在全省争先晋位目标,坚定紧迫攻坚克难,全面系统再造动力,以新时代跨越式振兴发展新成效,体现新担当、实现新突破、展现新作为。
202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市区地方级财政收入同口径增长3.5%;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达到省定标准;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实现上述目标,主要抓好以下九项重点工作:
(一)狠抓项目支撑,在投资增效上创新突破。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头等大事、把项目落地作为根本评价标准,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紧盯项目开工。深入落实省“三早”部署,扎实开展今冬明春投资和项目攻坚行动,推动北方农机产业创新基地(三期)、吉达汽车零部件、沪儒火锅食材产业链等120个重点项目开复工,全年新建续建5000万元以上项目200个、亿元以上项目110个。精心谋划项目。把握好中央适当增加预算内投资、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政策“窗口期”,围绕落实“四个一定要”、长平一体化、生态环保、基本民生、“六新产业”、“四新设施”等重点领域,务实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双辽绿电园区,稳妥重启天威电化项目,提高清洁能源本地消纳能力。做好现代职业教育园区、肉牛产业园等项目前期工作,形成梯次跟进、滚动实施的项目储备库。做好服务保障。完善市级项目中心运行机制,全面统筹项目运行管理,全要素保障、全链条跟进、全方位服务,把企业“急难愁盼”变成政府“履职清单”,建立高效“赛马机制”,形成“比学赶超”氛围,以项目看发展、论英雄。开展精准招商。积极推动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围绕“八大重点产业”实施产业链招商,用好全球吉商大会、中国新电商大会等重大平台,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带头招商制度,锚定大型央企、国内外500强等头部企业,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15%以上。提高承载能力。加快推进开发区、产业园区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一平方公里”项目承载区,为项目落地提供平台。推进辽河垦区与梨树开发区整合优化,推动双辽经济开发区晋升省级开发区,真正让开发区成为产业集聚、引领发展的主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