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最“急”的是产业,必须把产业升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围绕“一一六七”发展战略,着力优化产业内部结构,坚持“依托载体、发挥优势、做出特色”,全面提升产业的效益、质量和影响力。最“盼”的是项目,必须把项目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措施、必然选择,着力形成“谋划一批、推进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的项目工作机制,以接续有力的项目建设致胜区域竞争。最“需”的是环境,必须用简政放权“放”出活力、用放管结合“管”出质量、用优化服务“优”出实惠,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最“缺”的是要素,必须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全力以赴、想方设法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缺乏问题,破解制约瓶颈。最“难”的是开放,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突出重大战略对接、重大政策落实、重大项目支撑,用好开放平台和载体,主动服务、有效融入新发展格局。
胜利闭幕的区第十六次党代会,科学绘制了今后五年全区发展的宏伟蓝图,为做好政府工作指明了方向。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落实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和市“四六四五”发展战略,大力实施“一一六七”发展战略,解放思想,强化作风,抢抓机遇,加快推进产业融合、城乡融合,有效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努力在服务发展大局中体现新担当,在走出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上实现新突破,在加快推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征程上展现新作为。
围绕奋力实现“两确保、一率先”目标任务,结合全区“十四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到2026年,地区生产总值力争突破300亿元;地方级财政收入达到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70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5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23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从5.2:12.5:82.3调整到4:21:75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通过五年努力,将我区建设成为长吉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创新驱动力、产业竞争力、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明显增强,经济实力、生态环境、人民幸福感大幅跃升。
围绕上述目标,主要抓好以下工作:
——聚焦培育现代产业体系不动摇,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产业培育全过程,努力构建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加快打造现代化实力新昌邑。着力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突破长期粗放发展的惯性影响,加快数字智慧农业建设,全面完成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任务,打响现代农业品牌。着力提升工业发展能级,统筹推进绿色低碳产业园和生物科技产业园建设,重塑工业体系。着力发展高层次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商圈,构建全域旅游格局,突出培育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等业态,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聚焦践行“两山”理念不动摇,加快建设生态强区。锚定“双碳”目标,进一步完善绿色循环发展的产业结构、政策体系、评价机制,加快打造现代化生态新昌邑。大力推行绿色生产、绿色服务,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全力构建绿色低碳的生态经济体系。从严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分级保护等长效机制,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持续增强生态治理能力和水平,全力构建自然优美的生态环境体系。提升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推行低碳环保、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全力构建和谐宜居的生态生活体系。
——聚焦实施乡村振兴不动摇,不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人才、技术、金融等要素向农村集聚,加快打造现代化融合新昌邑。健全防止返贫长效机制,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推动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转变,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开展乡村建设行动,扎实推进乡镇、村庄规划编制,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深化“一区五园”规划定位,进一步优化城乡产业布局,有序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聚焦深化改革创新不动摇,充分释放区域发展活力。坚持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增强转型发展动能,加快打造现代化活力新昌邑。全面落实财政、医疗、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改革任务,着力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藩篱。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管理服务、提升治理能力,着力打造低成本、高效率、便利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着力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
——聚焦促进民生改善不动摇,着力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围绕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加快打造现代化幸福新昌邑。大力实施创业就业、安居宜居等民生民利工程,努力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医疗资源提质扩容,协调发展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盼。
三、2022年工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