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坚持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之路,在区域发展中奋勇争先,构建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新格局,持续释放北安发展势能和潜能。
稳步实施各项改革。加快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教育督导体制机制及高考综合改革。推动医疗保障制度和“三医”联动改革,落实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医保按疾病诊断付费工作。扎实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等改革措施。统筹推进国家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等改革试点,释放更多改革红利惠及群众。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持自提标杆、自我加压,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评价指标,倒逼服务机制改革创新。开展新一轮流程再造,压缩办事时限,“集成办好一件事”达到100件以上,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率超过90%,更多事项实现“一网通办”。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完善诚信联合奖惩和信用修复机制,拓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范围,塑造公平有序市场环境。认真落实减税降费等惠企政策,严惩“中梗阻”行为,着力营造尊商重商浓厚氛围。
全面推进对外开放。深化黑河自贸片区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对外开放子平台效能,引进上海基森物流云港等项目,联动共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协作配套体系,打造对俄物流枢纽和交流合作重要基地。扩大宜品乳业在俄有机作物种植面积,畅通象屿生化、众森联益等企业对俄农产品、木材资源进口贸易渠道,实现就地转化增值,不断扩增地缘优势,推进“哈绥北黑”重要通道建设。组织引导企业参加绿博会、进博会等国际型展会,支持市域特色产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以上。
(四)精心打造城市靓丽名片。树立城市全周期管理意识,以先进理念规划建设,以绣花功夫管理运营,打造高品质高颜值区域中心城市。
提升城市功能品位。增强城市规划科学性和约束性,完成国土空间规划审查,启动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制定城乡“成长坐标”。加快城市更新步伐,实施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工程,启动国能北安供热扩能、生活垃圾无氧热解碳化、华润燃气中压管网、建筑垃圾处理厂等项目建设。完成铁路“平改立”工程9处,新建拓宽街路3条,铺设各类管线12公里;维修祥和公园步道,升级主干道亮化设施,绿化1.4万平方米。继续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完成乌裕尔西大街棚户区一期工程,打造金街商业区、主题特色小区。开发一批高品质住宅,满足群众改善型住房内需。
提高精细管理能力。完善智慧城市平台功能,着力推进数据资源整合、信息技术融合,构建以应急指挥中心为核心的城市管理响应体系,推动数字惠民服务从“能用”向“好用”升级。优化城市排水智能化管理平台,加强生活垃圾分类、环境卫生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管理效能。强化小区物业和配套设施管理,复制推广特色物业小区成功经验,全面提高小区物业管理水平。完善城市调度管理机制,大力开展城市环境卫生、违建拆除、交通秩序等专项治理行动,塑造良好城市形象。
提质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两山”论,聚焦“双碳”“双控”持续攻坚,积极开展环保问题自查专项行动,严守生态红线,绿色高效发展。突出降碳减排,严格实行秸秆禁烧,健全重污染天气应急防控体系,深入开展“三重一改”散煤污染治理,推进工业、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强化减污治污,开展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整治、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确保乌裕尔河、通肯河出境水质优于国家考核标准。厚植绿色底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修复,全面落实河长制、林长制、库长制,规划设计乌裕尔河湿地公园,实现城市品质与生态环境同步提升。
(五)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稳住农业基本盘,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筑牢农村发展基础,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稳固粮食生产“压舱石”,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稳定粮食作物面积500万亩以上。全面落实黑土耕地保护田长制,建设黑土地保护示范区2.7万亩。坚持质量兴农、科技兴农,大力推广种植新技术、新品种,打造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园区)4处,谋划建设高标准农田20万亩,实施水利工程4项。继续实施种业振兴工程,建设大豆种子繁育示范基地2处,带动良种繁育面积扩至106万亩,提高北安大豆良种品牌知名度。建立健全畜禽标准化养殖、动物防疫、产品流通体系,生猪出栏25万头,水产养殖9.15万亩,奶牛、肉牛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规模化养殖场发展到52家。积极发展北药、食用菌、苗木种植等林下经济,林业总产值实现5.3亿元。
提升农村发展质量。整合农村优势资源,围绕“一乡一业”,重点在绿色有机种植业、特色畜牧业和中草药种植等领域持续发力,推动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推行农村公路“路长制”,升级改造通主路等农村道路43公里、桥涵16座,绿化村屯509亩。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加快农村改厕进度,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达到40%,污水治理率27%以上。加快建设“乡村振兴百里示范带”,打造美丽宜居村庄20个。大力倡导科学文明之风,新建农村文化活动室、文体场馆4个,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现有政策总体稳定,加强防返贫动态监测,完善帮扶机制,不发生返贫新贫。细化扶贫公益性、经营性资产管控,确保产业项目保值增效。引导发展特色化、绿色化、品牌化庭院经济,推广“公司+农户”运营模式,持续发展庭院产业。深化垦地合作,打造托管样板示范区2个、农业托管服务面积10万亩,搭建农技、农机和农资管理合作服务平台3个,带动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规模,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积极落实粮食生产、农机购置、农业保险等各类惠农政策,保障农民转移性收入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