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项目建设增后劲。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抢抓政策机遇,加强对上争取,谋划年度投资亿元以上项目23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19个、2000万元以上项目44个。做实项目前期,坚持“开春即开工”,计划实施省“百大项目”12个,市级重点项目132个,年度投资103亿元。
围绕集群强链育龙头。加快构建产业集群,推动建龙西钢、鹿鸣矿业改造升级,促进产业集聚配套,推动绿色矿业质效双升。借助“中国木艺之乡”品牌影响力,大力推动“老字号”家具木艺企业焕发活力、做大做强。推动森林食品企业向精深加工要效益,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动康尔心、百斯特等5户企业升规入统。建优建强经开区,优化布局,科学定位,充分发挥筑巢引凤作用,加快打造集聚项目、服务项目、孵化项目的经济平台,全面落实省考核管理办法,向经开区要项目、要效益、要发展。
抓好数字赋能激活力。编制完成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实质性推进与黑龙江联通公司“5G+新型智慧伊春”合作。加强5G基站、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数字化,支持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贯标、上云用云,推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建设与应用,抓好时空信息、“数字林草”“伊药云”等平台建设。加快数字产业化,积极推动伊春森工集团与技师学院人工智能数据标注项目尽快落地,大力支持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直播电商共享基地等电子商务、智慧物流、数字文旅的发展,深入挖掘数字经济新蓝海。
打造生物经济增长极。积极培育生物农业、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等产业,推动生物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提高生物科技在苗木繁育、蓝莓育种、中医药产业、畜牧发展等领域的应用。培育优质苗木1.3亿株,红松轻基质网袋苗2000万株,推广红松嫁接技术,力争红松果林达到13万亩。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调查评估。建设小兴安岭中药材种质资源中心,提高道地药材优良种苗供给能力。推动林宝、格润、金北药等企业,科学利用林蛙和中药材资源,深度开发保健食品、中兽药和日化产品,延长生物医药产业链,努力释放生物经济“裂变效应”。
(四)在推进乡村和林场振兴上聚焦发力,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大振兴”战略,推动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乡村林场。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推动扶贫产业发展,加强扶贫项目监管。借鉴农村脱贫攻坚经验,完善林场贫困人口帮扶机制,实现应帮尽帮、应扶尽扶,尽快摆脱贫困。
加快推进产业振兴。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全面推行“田长制”,建设高标准农田34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354万亩以上,粮食产量达到80万吨以上。加强“菜篮子”产品生产供给。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小浆果达到1.05万亩,食用菌达到2.8亿袋,提高“伊春蓝莓”“伊春黑木耳”等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有序扩大特色养殖规模,抓好金新农、新希望和松风等项目建设,实现饲养生猪70万头、湖羊5万只、鹿5000头、林蛙6300万只、冷水鱼1.1万亩、蜜蜂6万箱。建设省中医药发展先行示范区,打造林都北药产业园,中药材种植抚育面积达到78万亩。新增示范家庭农场10户、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2户,农业生产托管面积40万亩。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开展名家名企名牌培育行动。引导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入乡创新创业。
扎实推进乡村和林场建设。编制“多规合一”村庄、林场规划。以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抓手,深入推进“五项革命”,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25%,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90%,新增“菜园革命”示范村30个以上,卫生厕所普及率进一步提高。全面开展美丽宜居村庄(林场)示范创建行动,抓好3个示范乡(镇)、30个示范村(林场)、300个示范庭院创建工作,除撤并村以外,实现村内道路硬化全覆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绿化全覆盖、物流配送快递进村全覆盖。
加快补齐县域经济短板。依托综合县、生态县、边境县定位和优势,大力培育立县主导产业,做大县域经济总量,着力解决“有县域没县域经济”的问题。推动铁力市发展现代农业和园区产业。推动南岔县建设北药特色产业链。推动汤旺县、丰林县、大箐山县培育壮大生态产业。推动嘉荫县兴边富民行动。抓好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完善县域经济发展政策,抓好土地、财政、金融等要素供给。强化县域经济考评奖惩机制,力争铁力市进入全省县域经济综合排名前20、嘉荫县进入前50行列。
(五)在改革开放创新上聚焦发力,充分激发转型发展新活力。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增强创新发展动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
落实重点改革任务。健全完善伊春森工集团“省属市管”制度体系,依法依规履行出资人机构职责,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化经营机制,支持其步入绿色发展快车道。积极争取改革成本,逐步落实新设县区事业单位落编选聘人员待遇。厘清县区政府与林业局公司权责关系,健全地企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抓好乌翠区、友好区撤街道设镇和南岔县撤乡设镇工作。深入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做好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后续工作。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实现权责清单标准化管理和动态调整。推进强乡(镇)扩权,实现县乡“一枚印章管审批”。加强政务服务能力建设,实行“一件事”集成服务。加快建设市级政务云,实现更多事项“一网通办”。建立健全“好差评”等制度体系。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拓宽小微企业低成本融资渠道,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